•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揭秘:1982年女知青冒险上书惊动胡耀邦

      1949年9月,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下放,与89名知青下放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将这一平静打破了。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收到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是由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

    胡耀邦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10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一些知青常聚在萧芸家议论,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好,你代表我们写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样的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不过最终她还是同意了。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我们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衣穿),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公室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

      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做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他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3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4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5托雷怎么死的?06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