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世纪中叶满清入主中原以来,为了在军事上维持满蒙军事贵族的军事进取心,更为了在政治上巩固和加强清朝统治的根本,满蒙联盟。清政府在北直隶,热河,以及东北三省。划出了大大小小十余处围场,这其中又以1683年,康熙皇帝在热河划建的木兰围场最具有代表性。
木兰围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舒爽宜人的气候条件而深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它兴起昌盛于康乾时期,于嘉庆朝开始衰败,最后消亡于光绪时期。与整个清朝的衰亡曲线高度重合。晚期更是将林木郁郁,鹿豕成群的滦河流域变得“砍剩木墩,余木甚多。往来车迹如同大路。”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可以说,木兰围场的衰落不是一时之过,其中是有其综合而成的必然性。
一、兴起于康熙时期的木兰围场
1、军事政治意义巨大的木兰围场
满清的军事力量在攻占北京后的数十年中,从未停止过对南明和闯军余部的战争,这似乎使得八旗劲旅越来越不可战胜。但是当康熙站在吴三桂面前时,他惊恐的发现,那支无坚不摧的核心战斗力量不在那么让人放心。被中原的浮华熏陶的软绵绵的旗主王公们表现的差强人意。
现在,康熙即不能依靠那些南明投降的军阀,因为吴三桂原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也不能依靠归顺的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因为王辅臣在陕西举起了汉家的大旗。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涅槃重生的满蒙军队身上。
围场是女真,蒙古和契丹为了保持军队的勇猛和坚韧而设立的游戏。对于有上百年围猎传统的北方人来说,围场教会了他们沉默,忍耐和服从。设立在蒙古腹地的木兰围场很快成为了北方巨大的战略枢纽,康熙皇帝在这里重塑了女真人狂暴的军事传统。更重要的是,在环顾在皇帝周围的科尔沁,敖汉的蒙古王公的簇拥下。清帝又变得不可战胜了。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去木兰围场避暑。这里凉爽宜人,对于没有出过痘的蒙古人来说,不用冒险进入关内觐见,也算是一种友善的体贴了。清帝在这里直接组织了对准噶尔入侵喀尔喀蒙古的军事反击,战后基本稳固了清朝北方战线。
2、文化意义浓重的木兰围场
康熙帝晚年在木兰围场的辖区内又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里成了他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他从北京移驾到承德,身边总跟随着部院大臣,内阁大学士。承德很快的成为了热河地区的政治中心。
每次秋狝过后,行宴木兰。蒙古王公与清朝达官显贵共同酒宴,酒酣耳热之际奏乐摔跤,赛马套马。满洲,汉族,蒙古三种文化交融,形成了木兰围场独特的狩猎文化。
康熙命人修撰“热河志”,有修建了大量的学宫,文庙,以及蒙古人信仰的喇嘛寺庙,承德本地地价暴涨。王公贵族以在当地置业为荣。短时间内,承德一片“塞上江南”的美景,当地百姓也借此获益甚多,整个康熙朝期间,木兰围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来的乾隆皇帝,更有民间野史记录在围场与康熙狩猎时,处乱不惊。深得清帝赏识,在日后的夺嫡大战中,为自己的父亲雍正加分不少。总而言之,木兰围场在康熙时期熏灼耀目,奠定了在整个清史中的地位。
二、极盛之后展衰落先兆的乾隆时期
1、大兴土木的木兰围场
乾隆年间,清王朝迎来了自己的极盛时期。雍正殚精竭虑为子孙留下了相对清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由于丝绸和茶叶对西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清朝的财政收入比康熙时期有了巨大的提升,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他一向标榜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期间一共秋狝木兰围场四十余次。耗费白银上千万两,扩充修缮承德避暑行宫。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瑰丽的建筑群,承德避暑行宫从开工到竣工经过了漫长的八十九年,跨过三个皇帝。就连傲慢的不愿意向乾隆皇帝跪拜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也承认“我不知该如何叙说这迷人的山庄,经过六小时的游览,我竟然找不到任何可以批评的地方。”
在欣赏这样美丽的园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已经完工的承德避暑山庄,还是即将修建的圆明园。清朝将巨大的财富投入到了皇帝的个人享乐。清帝国庞大又固步自封,愚昧而沾沾自喜。他即将迎来自己的衰落,木兰围场的变化就是这种衰落的体现。
2、盗伐盗猎泛滥的木兰围场
我们当然不能说康熙时期和雍正时期木兰围场的守卫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但是这些人还是基本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大规模的变化是从乾隆末年开始的。这位帝王在击败大小和卓的反抗势力后,也许认为自己的帝国再也没有什么现实的威胁了。清王朝以一种可见的速度开始腐朽起来,其中和珅就是这种堕落的代言人。
这个满族的政治投机者聚敛了相当于数十年清王朝岁入的财富。这种惊人的敛财速度是与当时竣工的承德避暑山庄,和即将营建的圆明园园林群建筑紧密联系的。和珅非常聪明的将国家的海关岁入,各地的火耗归公,与整个北直隶,热河地区巨大的建筑工地搅碎起来混杂。架空了朝廷的财政主体-户部,每天成百上千两的白银像流水一样被和珅府这块巨大的海绵吸纳。
作为建筑材料主体的石料,木料,铜矿石等都在和珅的掌握之中。从通州和盛京转运木材成本惊人,当时的脚夫价格基本为百里百吊钱。即运输一个标准单位一百里,运费达到了一百吊铜钱。这样巨大的物流成本,让朝廷不得不特许在木兰围场砍伐树木,给新建的圆明园和其他建筑提供木材。当然这些行为名义上处在在工部官员的监督下。
三、嘉庆朝后日渐式微的木兰围场
1、牲树皆稀疏
清廷在嘉庆朝之后,对官员和地方事务的掌控力迅速的衰弱。嘉庆帝于嘉庆七年首次在木兰围场行围,就发现士卒拖沓不力,野物稀少,围猎不欢而散。原来一次游猎能提供熊虎这样的大猎物数十头的木兰围场,现在连鹿都难以看见了。木兰七十二小围,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和砍伐后留下的木桩。
嘉庆帝本人还是想效仿祖制,中兴满清的。于是于嘉庆九年宣布暂停秋狝,又于嘉庆十一年下达了封禁山林,修养生息的命令。可是清朝已经衰弱到了这样的程度,五年后,这道命令就因为 修建热河,敦仁两庙工银材料不足,而宣告作废。木兰围场再次成为了建筑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嘉庆帝又在行政上裁撤围场副都统一职,于嘉庆十五年令热河都统总领围场总管职务,统筹管理木兰围场事务。又令科尔沁王巡查木兰围场周边,缉捕盗伐盗猎流民。量刑上将盗伐的刑责从枷号升格为流放黑龙江,乌利雅苏台与披甲人为奴。
2、宣称停狝的木兰围场
嘉庆帝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试图重新找回木兰围场昔日的荣光。但是清廷国力日见疲弱。嘉庆中期后,热河都统的奏报显示,围场盗伐盗猎案件的规模,次数居然呈现了上涨的趋势。
之后的道光帝见围场情形毫无好转迹象,也感叹到“今年来围场牲畜,甚属寥寥,此皆管理不善之故。”此时清廷地方官,盟旗,绿营等各方势力对围场事务皆牵扯极深,皇帝对木兰围场事务有心无力,随即于道光初年宣布停止了自康熙朝以来,维持了百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木兰行为。
3、彻底衰败,放允垦荒
清廷自嘉庆帝以来,大小起义不断,从白莲教到太平天国,统治者再也没有能力维系木兰围场的运营。清朝中期中国人口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对土地的渴求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此时的木兰围场,动植物资源早已匮乏之极,只有作为土地资源还被人所瞩目。康熙末年为了安置在京闲散旗人,就分发了少量热河土地给他们耕种,只是旗人出生即有俸禄可拿,又怎么会去吃垦荒的苦头,这些地大都转租给了汉民,朝廷对此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咸丰时期,财政窘迫,木兰围场已经大规模的租地求垦。收取压荒银和地租,用来支付热河守军的军饷。同治年间,更是就开垦荒地设置招佃总局,木兰围场彻底成为了历史。
结语:
木兰围场的衰落与清朝国力的衰落是紧密联系的,与清朝政府的掌控力衰弱是息息相关的。乾隆后期牧场逐渐开始的生态灾难,其实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灾难。清朝自诩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最强大的时期却管控不了自己的皇家围场。当畸形的贪欲开始肆无忌惮的撕扯清朝这个古老的帝国时,从这一点上来说,木兰围场的衰落是可以预期的。
参考资料:
《清仁宗实录》
《清宣宗实录》
《清圣祖实录》
《康熙朝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