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为什么能打赢?战争结束后,当将领们问韩信这个问题的时候,韩信的解释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韩信的意思是,当把人放入绝境的时候,为了求生存,他们身上往往会爆发出巨大的能力,从而以少胜多,打出不可思议的战争。
(背水一战)
韩信的话,虽然对,但是,韩信的话其实并没有说完。“陷之死地”其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而后生”,一种是“而死”。
如果别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这种战术,可能就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而失败。
那么,韩信是如何做到“而后生”的呢?
有几点我们可能没有太注意。
第一,韩信的对手,赵国统帅陈余,是一个只能打正规战的传统军人。当时从春秋战国传下来的所谓“正规战”,是一种交战双方把军队开到一个开阔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谓的“君子战”。当时有个叫李左车的谋士,曾给陈余提了建议,说韩信远道而来,最困难的问题是粮草问题,所以最好偷袭他的粮草。但陈余不同意,认为自己兵多,而且地势好,所以打韩信很容易。因为遇到这样一个只能打“正规战”的人,他看见韩信背水列阵还嘲笑他,最终才会松懈。如果陈余听了李左车的,韩信可就倒霉了。所以战争结束后,韩信千金悬赏捉拿李左车,最后把他抓来,成为自己重要谋士。
(韩信)
第二,韩信了解对方的主帅是个什么人。《史记》中记载:“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说韩信的情报工作做得好,对敌人一举一动都很清楚。如果韩信不了解,他也不敢打这种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战的是,韩信派了两千轻骑兵搞后方突袭。这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汉军的旗帜,在冲进赵军营地后,拔掉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旗帜。这一点非常关键。赵军在和背水的汉军作战的时候,因为汉军激发了巨大的能量,所以,虽然赵军人数众多,依然打不败汉军。但是,就算打不败,他们可以围而不攻。汉军缺乏粮草,这样围困,过不了多久就把汉军困死了。而汉军轻骑兵在赵营“易帜”后,让赵军产生恐慌心理,主动撤退,这样背水列阵的士兵才会找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正规做战的陈余
第四,配合背水一战的,还有后续的埋伏。韩信前往攻打赵国的,总共是几万人,背水一战列阵的,只有一万人。除了这一万人,除了拔营的两千人,剩下的人,都用来埋伏了。《史记》上并没有说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这样的记载:“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这里说了夹击,显然是剩下的军队埋伏起来夹击,不可能是那两千人,毕竟赵军是二十万人。所以,这埋伏的军队非常重要。
第五,背水一战要成功,一定要把汉军陷入死地。怎么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数不能太多。二是韩信只让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点食物,并说:“今日破赵会食。”也就是打赢后才会餐吃饭。士兵们都饿着肚子,要想吃饱饭,唯有卖力地打。所以,韩信对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配套工程,因此,虽然大家都知道韩信这是妙计,但条件不具备,后世再也没人使用过。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