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答案是: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商人逐利与正统思想相悖;豪门望族是皇家眼中肥肉。
历史上的著名商人很多:
春秋时期,“道商鼻祖”范蠡;东周时期,人称“商祖”的白圭;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清朝,人称“亮财主”的晋商乔致庸,等等。
虽“家富巨万”,却结果大多凄凉。或散尽家财保脑袋,或被迫斥资修城,或沦为古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古代商人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电视剧《沈万三》剧照)
不禁要问:既然能“富可敌国”,为啥地位却低至这般?原因有三。
一: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
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从使用工具来看,最原始的是“耒、耜”;然后才是“刀耕火种”;春秋时期才用牛耕,使用铁制农具;再经历朝历代改进、发明。
古代,越久远时生产力越低下,大多以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为主。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工具等等有限,需要的是数量,不需要太大的流通。所以商人少,地位也低。
古代社会经济强盛与否,主要参考人口和田亩数。商人的职能是互通有无,把产品从一个地区收集转运到别处,还赚取差价。于国家经济、统治阶级利益上无多大实惠。
生产力不高,追求富足只能增加人口和田亩数。故,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唐朝时的太宗、玄宗、武则天,元代忽必烈、明代朱元璋等,都有鼓励生产、“重农抑商”之策。
二:商人逐利与“正统”思想相悖。
逐利、重利,是商人本色;兴起于春秋,定位正统于汉朝,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两者相悖。互相看不起,又不得不互相利用。
至汉代董仲舒建议“大一统”后,逐渐确立儒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且廷用至明清。读书人才能考取功名,考功名必学儒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赚取差价甚至暴利为儒家所不耻。
三:豪门望族是皇家眼中肥肉。
朝代的更替是推陈出新,新的王朝为了自保,必须不遗余力地打击旧势力。既消除了隐患维护统治,又能大发“抄家财”。这活儿历史上的皇帝没少干。
汉朝时的地方豪门望族;唐初打击的隋末势力,比的打击河间崔家;明朝朱元璋胁迫沈万山筑城;晋商乔致庸为慈禧太后买单、被关,无不出其左右。
这些豪门望族,有钱有势。有钱,都会有专人经营产业;有势,必须千方百计往朝堂上塞人。有钱有势就想保家族了代,培植自己的势力呀,拉拢大官当保护伞啊,甚至间接干涉朝政。
比如汉初,地方豪族把持了盐铁专卖,甚至是铸币权,统治阶级不修理你修理谁?
(下图:朱元璋向富商“借款”)
所以,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商人地位普遍地位很低。尽管“富可敌国”,在读书人的天下,不过是皇家官家待宰的肥肉。有的又贪心不足,好好的富家翁不当,偏偏要去找事儿,结果能不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