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为什么说明朝内书堂是宦官界的“国子监”?

      对明朝设立内书堂,现代人明显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支持的人认为内书堂提高了宦官的文化水平,帮助皇帝制衡了内阁;反对的人则认为,内书堂为宦官专权擅政提供了能力基础,是明朝宦官之祸的根源所在。那么,内书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神秘机构。

      一、内书堂的设立

      洪武年间,朱元璋重组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后,皇帝直面六部,工作量骤增,需有人帮他干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读一读奏折、整理一下文案等,没有任何根基的太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太监多数不识字,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另外朱元璋设立十二监十局三所等宦官机构,也需要一些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担任管事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的选择是大范围遴选净身前就具备读书识字能力的太监,比如说犯了罪的权贵子弟、从敌方掠夺的年轻人以及各地主动进献的太监。但这种太监毕竟是少数,而且成长背景复杂。于是,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开始有意培养有潜质的小太监,算是开了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先河。

      朱瞻基继位时,这种主动培养太监读书识字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于是,他干脆将这种有违祖制的“既成事实”变成一项制度。宣德元年七月,他正式宣布建立内书堂。对此,《明通鉴》有记载:

      “ 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史书, 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 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自此内宦始通文墨。”

      可以看出,内书堂的设立其实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产物,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简单事务的太监,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内书堂培养出来的太监,不仅能帮助皇帝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可以制衡内阁文臣的政治团体,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二、内书堂的制度

      内书堂作为皇宫内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除了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方面与外廷的国子监非常类似,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入学选拔。内书堂一般容纳两三百太监,最多时也不过容纳四五百人,而明朝的太监多达十余万,因此想要进入内书堂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酌中志》记载“凡奉旨收入宫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 拨内书堂读书”,可以看出年龄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硬性条件。

      2、老师选拔。内书堂自创建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老师的选拔,几乎所有的讲官都出自翰林院,从这点来说,就算是明朝各府州县学也比不上。内书堂讲官的人数,一般每次选4人,但并不固定,视情况可能是2人,也可能是6人。

      3、学习内容。内书堂的教授内容,与一般的学堂并不相同,除了正常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外,还要研习《忠鉴录》等警示类的课程,主要是学习一些太监中正反案例,目的是强化他们的太监身份意识。另外,他们还有一门实操课,叫作“判仿”,意思是对具体事务进行模拟处理,主要为以后履行批红工作做准备。

      4、毕业条件。太监从想要从内书堂毕业,除了参加正常的考试之外,还要面临皇帝的亲自抽考,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就曾记载,崇祯元年冬,皇帝亲自面考随堂、秉笔,以“ 事君能致其身” 为题, 太监郑之惠、曹化淳两人中式。这套流程颇有点科举殿试的味道。

      5、毕业去向。《酌中志》记载,“凡各衙门缺写字者,即具印信本奏讨,奉旨拨若干名,即挨名给散”,也就是说内书堂的小太监根据需要分散到各个机构中去,一般而言也要从最底层干起,不过对内书堂毕业的太监而言,已经是太监界的知识分子,升迁之路还是要比一般的太监顺利很多。当然如果能够被选为太子侍读或者进入文书房,基本是前程无忧了,毕竟前者是妥妥的天子近臣,后者也有很大可能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三、内书堂的作用

      如同大多数机构一样,内书堂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1、正面作用。内书堂确实为明朝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读书识字的太监,这些太监分散到皇宫的很多岗位,这种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工作能力的提升。且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量派遣太监到地方任职(比如说监军),对加强皇权统治提供了帮助。另外,皇帝培养了一大批能读书识字的太监,建立了一个由太监组成的政治集团,成为皇帝制衡文官手段的重要帮手,对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性,也提供了不少帮助。

      2、反面作用。读书识字提高了太监工作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太监专权擅政野心的膨胀,致使明朝成为了历史上遭受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对此,《明史》该出的评价是,“用事多通文墨, 晓古今, 逞其智巧, 逢君作奸。数传之后, 势成积重, 始于王振, 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 其去汉唐何远哉!”

      四、结束语

      内书堂作为明朝专门教育太监的机构,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不少积极正面的作用的,只不过明朝出现了魏忠贤、王振、刘瑾这样臭名昭著的大太监,致使很多人以为明朝的太监都是如此。事实上,明朝的虽然是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但与此同时也是享受“宦官福利”最多的年代,只不过明朝这种宦官集团与文臣集团相互制衡的帝王之术,对皇帝的要求比较高,而明朝的皇帝,恰好又有那么几个确实资质平平、能力平平的皇帝,导致两大政治集团势力失衡,妨碍了明朝的发展。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3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4托雷怎么死的?05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6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