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武则天的第一个女儿是怎么死的?

      让王皇后与萧淑妃惊讶的是,这颗打中自己的“子弹”,居然是武则天刚生下来的小公主!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王皇后与萧淑妃万万没有想到,为了那最高的权力和地位,武则天比老虎还歹毒!

      这位被当“枪子”的小公主,是武则天的长女,虽然不幸离奇夭折了,但是在母亲的心中,她还是占据了所有的爱。

      十二年之后,已经权倾天下的武则天下令,追封这个小公主为“安定”,谥号“思”,并以亲王之礼葬之。

      十三年之后,她的妹出世,武则天大喜过望,给予了她双份的母爱,并晋封为“太平公主”,寓意“拥有天下的公主”,可见其对女儿的厚爱之情。

      即使到了晚年,已经登基称帝的武则天对自己干了多少事,杀了多少人,干掉了几个儿子,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之情,唯独对这个小公主念念不忘。这个小公主成为武则天心中永远的痛,拔不掉,也去不了,成为她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抹猩红。

      这个小公主出生的时间,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至永徽五年(654年)初,这也是后宫集体军团与孤胆英雄昭仪斗争最激烈的时代。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治虽然心向武则天、厌倦皇后,但是他也没有废后的打算,更没有借口和胆量;反之,王皇后和萧淑妃利用自己的权势,展开了一场“囚笼战术”。说穿了就是骂战,监视武则天的一举一动,挑唆她与皇帝的关系,日夜不停地发动攻击,让武则天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精神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最后彻底崩溃。

      后宫进攻不止,外廷也没有闲着,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授权下,满朝文武集体上奏折,那些前尘往事、太宗才人的烂事,全部被抖了出来。官员们排山倒海地上奏折,让皇帝休了武则天,必须除之而后快。

      在这种背景下,王皇后与萧贵妃露出了得意的微笑,按照局势发展,胜利已经并不遥远。

      应该说,她们的判断完全正确,武则天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人,既没有后台,背景档案又太黑,在这种战斗中,她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

      但是,王皇后与萧淑妃根本不知道,虽然武则天是一个小人物中的小人物,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不要以为渺小,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就不能反击。

      强者和弱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仰是否坚定。还有一点,你够不够“狠”。据《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有一天突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估计连武则天也不知道,结果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说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让皇帝替自己做主,而盛怒之下的李治,就此产生了废后的念头。

      后来,《唐会要》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却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生动的描写了: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菳,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就是说,武则天精心导演了一场大悲剧,王皇后看完这个小公主后,武则天就立刻杀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号啕大哭、肝肠寸断,意欲嫁祸给王皇后。最后,在这种背景下,李治脑子明显短路了,他连调查取证都省了,但见他愤怒至极地喊道:

      “皇后杀了我的女儿,看我怎么收拾你!”

      以上,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秋骂名,也成就了千年帝位,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要知道,这个案件之所以困扰了大家数千年,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始终无法解释的问题——杀人动机。

      在案件的审理中,但凡选择杀人的主儿,都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收益大于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嫌疑犯王皇后,她反而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根据成本核算,她一点好处也没有。反之,作为本案的直接受害者,武则天反而赚了一个盆满钵盈。

      可见,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动机的案件,参与其中的犯罪者,并不是最终的受益者,这似乎无法让人理解。

      这个案件说来说去,直到今天都是一团糨糊,既搞不清楚动机,也不知道真相。但是,我们唯一明确知道的是:经过了这个案件后,每个角色各自的结局,已经彻底定性。

      这件事发生后,为了安抚武则天的丧女之痛,唐高宗李治对她恩宠有加,真正做到了“纵使后宫佳丽三千,也要独宠她于一身”的境界。

      除此之外,李治追封了武士为并州都尉,轰走了皇后的宰相舅舅,最后还产生了罢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如果说,当初王皇后凭借显赫的身份、太宗的遗言、众人的认可、宗室秩序的安稳,在李治的理性上,不管这个皇后多么不配,还是不能乱动的,那现在就不同了,身为一国的皇后,嫉妒成性也就算了,天天诋毁昭仪也就罢了,如今居然丧尽天良,胆敢杀害宗室的儿女!

      话说如此,但是皇后为天下之主,废黜岂能无证?单凭武则天的一面之词,一没证人,二没证据,怎能堵塞天下之口?所以到了最后,废黜皇后这件事情,李治只能扼腕叹息,暂且罢兵。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则天终于抓住了王皇后的把柄,她状告王皇后和她母亲魏国夫人柳氏,两个人在家里行“厌胜”之术,发泄自己的不满。

      所谓的“厌胜”之术,是古代的一种巫术,就是剪一个小人,或者刻一个木头人,在上面写上恨之入骨的人的名字,最好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或者是头发、指甲什么的,在上面钉子、扎针、诅咒他不得好死等。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和马道婆,她们不就是这样害过贾宝玉和凤姐吗?结果闹得贾府上下鸡犬不宁、一塌糊涂。

      在那个迷信的时代里,国家一旦发现这种事情,绝对严惩不贷。所以,在唐朝的刑法中,这种行为是十恶之一,属于“不道”,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满门抄斩。

      当然了,这种“厌胜”之术,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把希望祝福的人、喜欢的人的名字写上去,对他施法,祝福他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生平安。

      可见,到底如何定性“厌胜”之术,到底是善意的祝福,还是恶意的诅咒,根本没有一个标准,全凭皇帝自己定夺。

      想李治当时的心情吧。

      无德、妒妾、杀女,这些已经步步紧逼、咄咄逼人了,如今还“毒夫”!李治性子再软,他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

      至此,摆平。

      据《唐会要》记载,有一天下朝后,皇帝单独把四个宰相,就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留了下来,向他们表达了打算更换皇后,另立武则天的想法。

      要知道,这四个人中,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舅舅,还是百官之首,所以皇帝的一切决定,都要通过他这一关。结果,长孙无忌什么也没说,只是让褚遂良代替自己发言: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这番话,差点没把武则天和李治气死过去。

      原来,大家全都看明白了,皇帝废后是肯定的了。但是,他们也明确表示,要想换一个皇后,这个可以,但是这个武则天绝对不行!

      这个原因很简单,武则天是先帝的才人,这个天下皆知,如果立她当皇后,天下人会怎么说?这叫作禽兽无礼、父子聚麀。如果非要立武则天为后,等到了那个世界,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到时候你脸面往哪搁呀?

      想当时的处境吧,李治气得直吐血,在帘子后面偷听的武则天,更是发出了自己第一句政治宣言:“何不扑杀此獠!”意思是说,把这个吐不出象牙的老狗宰了!

      可见,连“獠”字都用上了,武则天真是气疯了呀。后来,褚遂良差点没和昭仪打起来。在褚遂良的眼中,这位武昭仪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还是当年狮子骢事件的“耍狠女”。只不过,这次她不驯马了,改杀人了。

      就这样,这场君臣商量的谈话,变成了一场互相指责的对骂,君臣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经过了这么一闹后,褚遂良立刻将“拥立武氏为后”的事情曝光,还联合了无数的官员上奏,说一定要废了这个武昭仪,否则这个女人成势后,一定会颠覆大唐王朝(这倒没说错)。当然了,即使群臣一致反对,武则天也丝毫没有放弃,因为她惊讶地发现,这个所谓的朝廷,并非铁板一块。在“废王立武”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朝廷重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他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个人,就是大唐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李勣。

      那么,这个李勣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就是那位民间传说能够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赛过诸葛的徐茂公。

      在正史中,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来因为战功显赫,李渊赐其李姓,他就改名叫李世勣了。但是,李世民、李世,这不平辈了吗?所以为了避讳太宗的名字,李世就改名叫李勣了。

      在隋唐这个大舞台中,这个李勣,那可非常了不起。他不仅为人豪爽、重信讲义,而且还勇猛异常,战功显赫。自出道以来,李从独自砍人开始,慢砍,慢升,屡建奇功,愣是从一个没权没势的小兵,最后做到了大唐国防总司令的职位,这不得不说,李勣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然了,在所有光芒万丈、歌功颂德的史料中,李勣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且正是这个秘密,最终成为武则天的突破口。

      纵观李勣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甚至谨慎到了圆滑的地步。

      玄武门政变那年,太宗让李勣协同作战。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李勣死活不去。

      想唐太宗当时的心情吧,等当了皇帝以后,李世民没少给李勣穿小鞋,动不动就痛骂一顿。但是,李勣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随着唐初那批名臣将相的相继凋零,李勣的作用就越发突显出来了,最后被唐太宗选为了托孤大臣。

      当然了,即使选李勣为托孤大臣,可一想到当年的玄武门事件,唐太宗还是耍了一个小心眼,用来测试一下这个人的能力。

      据史料记载,同为托孤大臣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不断升职的,李勣正好相反,他是不断降职的。最后,在太宗皇帝病重之际,李世民更是发布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圣旨,他把李贬到叠州去了。

      所谓的叠州,就是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即使到了现在,那里都是一片荒凉之地,当年更是。平白无故把一个朝廷重臣轰到了那么一个蛮荒之所,这就等于是流放了。因此当时很多人都不懂,其中也包括太子李治。

      面对这个宝贝儿子的质疑,李世民语重深长地说道:

      “李是一个治世能臣,但是你对他无恩,我不敢保证他对你忠心。所以我要试探一下,如果李嫌那里贫穷不去,这就证明他爱慕虚荣,绝不能用,我会立刻杀了他,给你永绝后患;反之,如果他立刻动身,说明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良将,等我死后,你立刻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定能成为你的左膀右臂。”

      由此可见,李世民直到临死前,还是对这位仁兄不放心,因此才使出了这么一个损招。

      当然了,李勣也是一个精明人,当收到这封委任状后,他立刻猜出了唐太宗的意思。人家连家都没回,直接骑马去赴任了,最终躲过了这一劫。后来,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唐高宗立刻把李勣调了回来,并委以重任。当然了,李勣也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和长孙无忌较量,所以在高宗一朝,虽然李掌管天下的兵马,但是他选择了韬光养晦的战术,凡事绝不出头,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很是逍遥。

      同样,在“废王立武”这个问题上,李也不想介入进来。他跟长孙无忌不是一个阵营的人,因此没有必要跟他们一起反皇帝。

      最后,唐高宗看出了李勣的心思,就单独与李谈话,试探性地问道:“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

      听了这话,李勣只是微笑地回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个意思是说,你自己娶一个老婆,干吗要问别人!

      要知道,虽然李勣的这个回答,有一点调侃的味道,但是在武则天和李治的耳中,这绝对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呀,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直接把不利的局面扭转过来了。

      那么,这么一句调侃的回答,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分量和意义呢?

      别忘了,李勣是大唐国防总司令,那是掌管全国兵权的。如今军方表态了,说自己绝不参与,你们自己去斗,谁胜谁败跟我无关,这就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要知道,李治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军方与政方态度一致,如果皇帝执意而为,到时候把他们逼急了造反,搞一次宫廷政变,自己就彻底完了。如今,军方挑明了不参与,剩下的都是一帮文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至此,军方态度一明确,那些怀才不遇、选择政治投机的“挺武派”们立刻活跃了起来,并且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壮大。反之,那些坚定的“反武派”们,因为军方的表态,也只能选择明哲保身,加入了李“中间派”的行列里,甚至反戈一击,加入了力挺武则天的行列中。

      常言道:斗争的胜负,在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而力量的对比,无非是此长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长。

      如今,随着“挺武派”“中间派”的实力不断壮大,这就是武则天的“长”;而随着那两派的不断壮大,这就是“反武派”的“消”。最后,随着褚遂良被轰出朝廷,发配到湖南潭州(今长沙),那些反对武则天的最后力量,也终于消失殆尽、不复存在了。

      至此,内宫外廷的反对势力全部被铲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李治发布废后诏书:“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

      到了这个时候,王皇后真想找一块石头,狠狠砸一下自己的脚。按照她本来的意思,让武则天和萧淑妃斗一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结果机关算尽,把自己算进去了,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之晚矣……

      皇后被废除后,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六天后,即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李治就颁布了一封合情、合理、合法的圣旨,宣布武则天为新一任的皇后: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曾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封圣旨的意思是说:

      武则天出身名门,还是功勋之后,绝不是一个来路不明的野种;武则天贤良淑德、品貌双全,绝对能够胜任皇后这个职位,且自己的父亲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太宗在弥留之际,把这个女人赏给了我,就像当年宣宗赏赐宫女给太子一样(遂以赐朕,事同政君),所以我要遵循父亲的意思,立这个女人为皇后。

      至此,武则天身上的三个致命缺点:出身贱、根基低、先帝妻,全都不复存在了。而且李治还以史论据,引经论理,把武则天比成了王政君,这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那么,这个王政君又是谁呢?原来,王政君是汉宣帝的宫女,负责“照顾”汉宣帝的所有饮食。后来太子的宠妃病故了,汉宣帝就把这个宫女赏给了儿子。汉宣帝死后,这个太子登基,史称“汉元帝”。元帝登基后,王政君也凭借着丈夫的宠爱,最后当上了皇后,开始母仪天下了。

      可见,为了让武则天成为皇后,李治玩了一把偷梁换柱的游戏,他把武则天比成了先帝的宫女,就是一个“侍奉”饮食的宫女。当然了,宫女虽然是女人,但不是先帝的妻子呀,所以武则天不是先帝的妻子,我完全可以娶她,甚至让她当皇后。

      就这样,在这种“白马非马”的混乱逻辑下,武则天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一日,在文武百官的祝福声中,李治正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这个女子终于梦想成真了。

      要知道,从贞观十一年(637年)开始,那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小女孩,一路坎坷,历经波折,花费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自己最终的梦想。

      整整十八年呀,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呀!

      那么,这位经历了外廷的强烈反对、内宫的血雨腥风洗礼、沾满亲人鲜血才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她会就此罢手,从此天下太平吗?正位中宫的她,又会掀起什么新的波澜呢?外廷反对她的那些老臣,又会经历什么样的风波呢?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3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4托雷怎么死的?05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6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