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到底热到了什么程度?

      在中国古代各类关于“酷暑”的记载里,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的乾隆八年(1743)的夏天,着实叫后人“看着都热”。

      那年的中国,热到什么地步?就连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Gaubil,Antoine),都在给朋友的书信里连连叫苦:“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作为一个天文学家,宋君荣还用当时的“拉谋氏温度表”,对北京的天气进行了测绘记录。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更对这些“测绘数据”进行了换算——这年七月北京的平均气温,高达40度。其中最为酷热的7月25日,温度也飙升到了44.4度。

      这个高温记录,是近三百年里中国夏季北方高温的“最高纪录”,至少没有“后来者”打破。

      与这恐怖记录对应的,是更为恐怖的“热灾”景象。以宋君荣的叹息说,仅在北京城里,从7月14日到25日的十一天里,就热死了一万一千多人。虽然京城里几乎所有的街道,都在发放冰块和解暑药品,但“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依然成了常见景象。

      而在中国同时期的史料里,这场“热灾”可不止局限在京城里,其酷热程度也是触目惊心:同时期的山西“道路行人皆有毙者”。也就是人在街上走着,可能就会突然热死。天津地区“土石皆焦……人皆热死”。保定府“天气亢旱”。青城县“大旱千里……树木向西南辄多死”。也就是连树都给活活烤死。石家庄一带更是“日中铅锡销化”。可以说,当时的山东、河北、山西、天津、京畿各地,都几乎要被“热疯了”。

      可以说,这是自清朝建国后,从未遇到过的“极端天气”。亦堪称两千年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极少见的“极端天气”。

      虽然没有空调风扇,但清代的纳凉技术,已经很发达。京城里的冰块常年储备充足,各式“风扇”也技术成熟。对于达官显贵们来说,天气再极端,也不过是“热一点”的事儿。但对于乾隆皇帝就不同了,他当时的心情,简直和天气一样燥热——这是一场关乎大清江山稳定的大灾。

      首先就是个“人心”问题,在古人意识里,但凡出现天灾,就意味着上天在“示警”。乾隆皇帝也在诏书里坦言“想因朕躬之缺失与用人行政之失宜”。谣言也随之泛滥,好些大臣还见缝插针,把责任甩给自雍正年间起的各类“新政”,甚至建议乾隆“恢复陋规银两”。如此火上浇油,自然把乾隆气的不轻,大骂这帮人“悖理上道”。

      但对于此时乾隆来说,比这些“谣言”威胁更大的,却是与“酷热”一同袭来的恐怖旱灾。

      这场“极端高温”带来的破坏,不止是各地“热死”的民众,更是袭击京畿的罕见大旱:酷热仅仅持续了一个夏天,但旱灾却从乾隆八年夏天折腾到次年五月,范围波及京畿以及直隶各县,几乎就是大清朝的“心脏”地带。大批灾民流离失所,蜂拥进入北京。稍微有个闪失,特别是一旦激出民变和瘟疫,这“康乾盛世”时代的大清朝,就将遭受重重一击。

      幸运的是,此时的清王朝,刚刚经过雍正帝十三年铁腕改革,不但吏治正空前廉洁高效,国库储备也十分充足。之前应对“热灾”时,就是有条不紊:清王朝不但拿出了大量冰块药品,还拿出了一万两白银发给九门,专用对抗酷暑。这才叫一度人心惶惶的京城,迅速稳定下来。而面对接下来的旱灾,此时的乾隆皇帝,也并非多年后的“十全老人”模样,还是个十分务实的青年帝王,迅速未雨绸缪。

      于是,在旱灾刚刚爆发时,乾隆帝就已经调拨了四十万石米粮,用于京城接下来的救灾。各地的受灾州县,也迅速进行“勘灾”,所有受灾州县的人口,要按照“极贫”“次贫”造册登记,然后进行“普赈”。京城以及直隶、通州等地,也广设粥厂,用以安置各地流民。为了防止爆发瘟疫,是年十一月,还对各地的“粥厂”“饭厂”进行疏散隔离。

      但即使这样,到了高温过去的乾隆八年秋天,京畿地区的流民也是人满为患。于是清王朝也启动了景州土城工程,招募流民前往做工,以这种“以工代赈”的模式,尽可能减轻京城流民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以往灾害中出现的“冒领”“哄抢”等闹剧,清王朝这次还“凭票管理”:官府颁布《散赈条规》,所有的灾民按照年龄性别籍贯领取票证,然后去饭厂“凭票支领”。所以哪怕灾民爆棚,赈济依然有条不紊。

      到了次年,清王朝更以“地方官劝导”“官借牧费”“出借麦种”等方式,帮助这些灾民重返家园。捎带手还重拳狠砸,一面大量供应市场米粮,叫不少借机哄抬米价的奸商破产,一面法办了一批趁火打劫的牙商。对于各级官员也严厉督查。凭着这一番冷静应对,到了次年,大部分的灾民都平安回家,生产开始恢复,一场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的“极端天气灾害”,大清就这样有惊无险扛过去。

      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如此酷热的一年,在清代的历史记录里,却没有太多“存在感”。因为,由于清王朝的正确应对和当时尚且雄厚的国力,这场“酷热”,并未给清王朝“伤筋动骨”。客观来说,这一年的乾隆帝,乃至大清王朝,也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一场“抗灾典范”——只要能够以最冷静的应对和最坚决的执行,消除一切天灾里的“人祸”。即使是极端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3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4托雷怎么死的?05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6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