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何都抑商扶农?

      中国历代王朝经济政策里,“抑商扶农”这条,几乎是各大王朝都要坚决执行的国策,有时甚至更到了“重农抑商”的地步。但如果就此说“中国古人不懂商品经济”甚至“不懂钱的好”,那才是严重的不懂历史。首先一个事实是,再“抑商”的统治者,也很懂“钱的好”,哪怕“抑商”最严厉的时代,对商业的扶持政策,也是从来不少。

      比如在厉行“重农抑商”的西汉年间,到了经济逐渐稳定的汉惠帝年间时,就“弛商贾之律”,然后“弛山泽之禁”,然后有了汉朝“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怪现象,和“文景之治”的治国成就。就连公认“讨厌商人”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降低商业税,为穷困商人提供“假贷钱谷”的支持。甚至不惜斥巨资为商人建造“榻房”,给“合法纳税”的商人提供免费住宿仓储服务。商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他们心里“门清”。

      那既然“门清”,为什么还要采取严厉的“抑商扶农”甚至“重农抑商”国策呢?首先一个原因,正是“钱的好”。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特别是在开国百废待兴的时候,最重要的物资财富,就是粮食。

      古代科技生产条件有限,作为“刚需”的粮食从来无比珍贵。历代的货币变了又变,铁钱铜钱银钱锡钱都有,个别年月连纸壳泥壳都曾当钱用。但粮食却从来是硬通货。就连历代官员的工资制定与发放,都常以粮食为“定价”“支付”手段。东汉官员领工资,就是“半钱半谷”,唐朝“岁禄”的支付方式是“禄米”。明初文官的俸禄也是以米来衡量,正一品每年九百石米,从九品每年五十石米。

      这工资水平,也变成了后世历史票友“明朝官员工资低”的吐槽。但真的低吗?以《明实录》记载,明代的粮食亩产量比宋代提高了近百分之五十,水稻亩产最高也就是三到四石,平均水平两石左右。再刨去种子肥料等开支,种多少亩地才能挣出“每年五十石米?”放在明初年间,从九品官员的这点“工资水平”,至少相当于江南中小地主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不用抱怨低,古代的粮食就是这么金贵。

      粮食增点产如此难,可恰如一部经典电影所说:“什么是人心,人心就是粮食”。对于历代王朝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首先就是要手里有粮。赶上王朝初建的年月,再苦再难也要“扶农”。那么商业呢?在古代很多时候,特别是饥荒战乱百废待兴的年月里,囤积居奇的商人,就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利益的趋势下,商人往往会哄抬粮价,与封建王朝争抢宝贵的粮食资源。

      比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北宋中期的浙中灾荒里,就出现了“商贾争粟,富家闭粜”的闹剧。也就是富商们断绝粮食销售,关起门来等涨价。“官仓无粮”的北宋王朝呢?也只能眼睁睁干看,结果一场饥荒,导致“米斗二百,人死大半”。这还是大宋号称“太平盛世”的年月。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汴京“豪商”们也趁机大发国难财,一斗米涨到了近两千钱,给接下来的“靖康之耻”,结结实实加一把火。

      类似触目惊心的教训,自然也叫历代王朝警醒,对于商人的打压防范,也就成了常态。而历代王朝的繁荣兴旺,首要的突破口,依然还是农业的发展。比如北宋真正成为“富宋”,就是从宋真宗年间不遗余力的农业改革开始。而一生铁腕手段治国的明太祖朱元璋,也通过各类强硬的国策,令明朝田亩突破八百万顷,岁粮收入突破三千万石,是宋元时代的两倍。“宇内富庶”的景象,撑起了大明辉煌盛世。农业有多重要?一目了然。

      而第二个原因也同样重要: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把农民牢牢拴在土地上,才是王朝安全的基石。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一方面要靠充足粮食来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靠足够的自耕农来耕种。自耕农的数量越多,王朝的生产运转才越稳定。但商业,也往往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以汉代晁错的抨击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凭着丰厚的利润和一本万利的盈利方式,一面“牟农夫之利”,一面“乘上所急,所买必倍”。也就是一边兼并土地,一边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实在是巨大威胁。

      对这个威胁,早在春秋战国年间时,当时的“诸子百家”就口诛笔伐。毕竟如前文所说,农业增点产太难,而商业盈利太快,在农业不发达的社会里,一旦发达商业导致大量人口流失,必然会让统治者“肉疼”。战国学者荀子就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汉代贾谊更疾呼商业发达是“天下之大残也”。从那时起,“省商贾,重农夫”就成了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重要论据。

      而对于封建皇帝来说,这事儿,可不止是抢点劳动力的事儿。大量“流民”的增加,也往往成为封建王朝大乱的导火索。明太祖朱元璋对待“流民”的态度就说明了这点。洪武三年时,他就下令强制苏松嘉湖杭五郡流民就地垦荒种田。二十年后,他更对太原三百户流民采取了奇葩处理决定:如果他们在种田,就让他们就地落户,如果他们在做买卖,就地逮捕治罪。

      参考一下明朝之前的流民起义,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就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基本都来自这样的担忧。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各个王朝也会调整“抑商”政策,做出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改革。如果不变革呢?可以看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19世纪初的嘉庆皇帝,就是“重农”思想的坚决拥护者,多次下诏书“重农”,且进行了“禁矿”等一系列改革,盼着能富国强兵。

      可此时的清王朝,人口已经急剧膨胀,人多地少的局面早已是严重社会病,龚自珍形容当时清朝“不农”“不工”的游民“十之五六”。如果还抱着“重农”,无视工商业的利益,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社会的极度贫困化,各地“游民”扎堆,“盗贼”遍地的景象。道光年间的广东学政戴熙,就形容当时“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名臣黄爵滋更哀叹“灾黎可悯也,荒岁可惧也”。

      看过这个就明白,为什么接下来的鸦片战争里,大清会被打到这样惨。惨败的背后,就是固步自封的苦果。一句“重农抑商”,背后多少辉煌,却又多少教训。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3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4托雷怎么死的?05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6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