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是怎样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改革宣布废止科举制为结束,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科举制度,让社会各层的有能力的读书人在一起相对公平地考试,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改变命运。

      那么,所谓的科举制度,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报考指南

      根据科举制度发展后期更完备的制度(参照明清时期),考试共分四级:童生试(也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试通过后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过了童生试,才算站在了科举入仕的起点。

      但是,如果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样,一直到50多岁仍是生员,又没有那个遇到“同病相怜”的周进的运气,那基本就告别仕途了。

      成为秀才后就能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录取的榜单称“金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根据记载,全国每次录取举人1000多人,放到现在,可能已经差不多是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录取的榜单又称“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才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如果能一路挺到殿试,就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了。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有三甲。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鼎甲。

      二、复习指导

      从大处讲,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诉求,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

      唐朝科举的内容很丰富,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武则天时期还设武举,展现了唐朝恢弘多彩的气象,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了。还有清代后期,因为近代化的需要,也在科举中加入翻译,经济等学科,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风向。

      从小处讲,最大的领导还是皇帝,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体现着皇帝独特的喜好。

      在宋代,偏爱青花瓷,诗写得极好,独创瘦金体的“艺术大咖”宋徽宗,成立了专门的世界上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画院,还于崇宁三年(1104)设立了画学。宋徽宗出过不少有意思的考试题,如“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的苏武思乡图,多少年来仍被作为美谈。

      三、就业指导

      秀才不能做官,只有考中举人,才真正能算是踏入仕途。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做一下县丞、县令一类的小官,但大多都仅限于小官,想要出人头地,做上大官,还得往上考。

      考中进士,基本就可以做到中央官职,或者地方的高级官员了,此后,只要工作不要老是划水,不犯大错,升迁也会相对容易,有能力的可以混到朝廷大员,甚至拜相开府;稍平庸点,或是陷入党争的,被发配到地方,做个太守,若是有欧阳修那样“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闲自在,处处都能发光发热的觉悟,也是不错的归宿。

      四、潜规则提示

      即使是最为严肃的科举考试,也难免会有一些众人皆知的“潜规则”。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都出自唐朝有名的干谒诗。干,在古文中有求取的意思。所谓干谒,就是投诗拜谒名臣及考官,展现才华。这种明目张胆地投诗确实是能够影响科举结果的,此过程在唐代被称为“温卷”。

      除此之外,考官也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在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纪念他而做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就记载过欧阳修因为看不到名字,错以为自己所看好的第一名为大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将其改了位次,结果此人为苏轼的故事。再比如明正德三年(1508),内阁有意逢迎刘瑾,特擢用陕西人吕木冉为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以后的许多年,也依然有莘莘学子为考试忙碌着。千年的“考试传统”已经给中国人形成了思维定式,一个是“读书改变命运”,另一个是“努力是人生最宝贵的通关钥匙”。这是一个美丽的思维定势,它使在案前读书的人们充满希望,也使中华文脉能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自强不息。

  • 热点推荐
    01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2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3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4托雷怎么死的?05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6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7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08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09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0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1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2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3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4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5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16赵飞燕身为一个出众的绝世美人 她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17苏秦有多厉害?18为什么众多大臣拼命反对明武宗朱厚照南巡?19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20宋朝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但在养老方面做得确实很好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