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
这时候,如果能大兴土木,那就等于给灾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方面满足饥民的吃饭需求,一方面可以建设一些工程,另一方面由于饥民的要求低自然工钱也少,工程的建设成本必然降低。这是一举三得事情。
当时,范仲淹是浙西的父母官,面对灾荒,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当地百姓喜欢赛龙舟,于是他就投其所好的鼓励民间举办龙舟赛,自己则带头每天在西湖上喝酒游乐,从春到夏。其实这就是一种扩大内需,解决饥民困难的办法,而且直到今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都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好办法。
这样一来很多基民就找到了龙舟赛事提供的就业岗位。此外,当地人还喜欢礼佛,范仲淹又把当地寺庙的主持找来,告诉他们,现在民工的工资很低不趁这个时候大兴土木,扩建寺院还等啥时候?于是乎,各个寺庙都争相装修扩建,又为饥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范仲淹自己也没闲着,他也积范仲淹自己也没闲着,他也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开始组织修缮翻新仓库和官吏们的住房。这样一来,灾民的就业岗位就更多了。
通过这些措施,很多工程项目都开始施工,龙舟赛和娱乐业都红红火火的举办起来,灾民获得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赈灾很容易进行了,而且和饥荒并生的抢劫偷盗都消弭于无形了。
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两浙路唯独杭州没有逃亡的灾民。从长远看,在灾情完全控制以后,这些产业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今后低于在还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正是以发展经济的办法来赈灾,才使得灾情迅速缓解,而且调动了当地各方面的财源参与赈灾,不但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还发展了当地经济。但是灾民数量多,有钱还不行还要有米吃才行。
在这样的形势下范仲淹才敢下令提高米价,让外地的大米流入杭州,解决当地灾民的吃饭问题,这些举措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饱,但是可以保证少饿死人甚至不饿死人,这在封建社会就已经极为难能可贵了。
范仲淹的做法是化危为机,把一场可怕的粮食危机转化为发展经济的难得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的娱乐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很高效地控制了危机就急了饥民。为范仲淹这种逆向思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