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城池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普通人口中和眼中的护城河,是围绕着城墙、人工开凿的防护水道;实际上的护城河,其实是城池外部所有人工、半人工和天然形成的,有着军事防护作用的水体。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在中国历史中十分常见,不过有些护城河有点特点——没有水,而没有水的护城河则被称为“城隍”。《说文解字》中解释城隍: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这类名为城隍的护城河多分布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又称其为“旱壕”。

      护城河是最浅显易懂的称呼,古时候的人们会冠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淢”、“洫”、“壑”“禁沟”、“黄池”、“汤池”、“墙堑”、“城濠”、“城河”等等,这里就不全部列举出来。护城河是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秦汉至两宋时期运用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称谓差异也是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磨合出来的,其规制经历了块状到条状、狭隘到宽阔,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护城河其实是历史中最完备的护城河。

      古代之水,分有军事防御用水和军事进攻用水,护城河自然是属于前者,后者多是水灾、江河的水。世人多认为古人愚昧无知,可是许多东西在中国古人手中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许多现代人做不到的事,他们都做得非常巧妙,令后人叹为观止,护城河亦是其中一件。

      护城河的开创与奠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涉及后世方方面面的东西诞生于此时,同样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篇章。近代学者指出,河南省内在西周及其之前城址不足30座,可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130余座。可以这么多,春秋战国是大兴城池的重要时期,城池大兴,护城河自然也少不了。春秋前期,诸侯之间以野外车战为主,兵对兵将对将,摆开阵型一同进攻,兵车的数量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主要标准,“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由此而来。所以对城池的防御未进行过多重视,即使是城墙和护城河,这些基本的军事防御工事的建设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城池修筑较为简单,除居住外,没什么多余的功能。

      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频发和激化,各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出现,城池也被搬上战场,成为交战双方的争夺重点,战争中心也从野外硬碰硬,转向城池攻防。《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由此可见,易守难攻已是当时城池所追求的一大关键。承接春秋争霸的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激烈和持久。为了保护国家不被敌人轻易轻掠,各国纷纷在境内郡县广建城池,以此基础构筑防线。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在齐楚两大国之间生存的问题回答道:“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凿池筑城”不止是小国立足乱世不被灭亡的根本,还是大国也需要依仗的重要根据,齐相管仲言:“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这里的沟壑即护城河。兵法大家魏缭说城池无法攻破,主要原因就在“城高池深”。足见当时护城河已与城墙一同成为一座城池军事防御是否完备强大的根据之一。当时对护城河的关注重点在深度,而不在其他。

      墨家代表人物墨翟提出了一套完整守城理论,其中就包含有护城河,重要性还不低。“壕池深以广”。墨子著作中提及:护城河中间深度需1.5丈(春秋一丈换算成231cm),即便是护城河所需的地下水较浅不充足,也需要3尺深,宽度则在8尺(一丈十尺),长度是看城池的实际需要进行挖掘;护城河最好距城门5步远,距外堞(即羊马墙)7尺;并且城内城外都最好开挖城堑。当时的城防预警机制,便是以敌人攻击护城河外端防御工事为开始:攻至护城河外围防御,击鼓3声,举1旗;敌人填护城河时,击鼓4声,举2旗;渡过护城河,击鼓5声,举3旗。

      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成熟

      护城河的需求是跟着战争走的,春秋时期《墨子》一书对护城河的理论属于草创,未成一完整体系,秦汉没有太多的改变。虽说墨子之后护城河等城池防御工程技术向前发展着,可受限于兵器和战法等限制,所以秦朝、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并未有突破性的创新。自然而然。理论也不会有记述且特别之处。而从隋唐开始,护城河建造和攻防的理论被进行逐步完善。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撰一书名《卫公兵法》,其中有一还未亡轶的篇目《攻守战具》,详细介绍有关护城河的各方面。

      例如: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以面阔加底积数大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凿壕一尺,得数一十五丈。每一人功,日出土三丈,计功五人;一步五尺,计功二十五人;十步,计功二百五十人;百步,计功二千五百人;一里,计功七万五千人。以此为率,则百里可知。完全可以据此推算出当时大城市的护城河,需要多少人多少天修好。

      成书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太白阴经》,也记有类似的内容,唐代宗时期的《通典》、宋真宗的《虎钤经》等,内容大致,不过介绍了不同时代的护城河要求和修筑时间等。编撰于宋仁宗庆历三年《武经总要》稍有不同,不再是那样千篇一律的介绍。建造护城河的新变化,在唐代就进一步提高了其地位,在一篇中居第一条,这一时期以砲(抛)车为代表的远程攻城武器广泛用。到宋代,具体点就是雍熙北伐失利后,国防战略不再是积极进攻,而是消极防御,对城池的建设从未有丝毫松懈。不过北宋主要敌人契丹辽朝和西夏党项擅长野战,不擅攻城。所以积极巩固城池防御,好比铁拳砸在棉花上。因此对护城河并未像唐朝时那般重视。所以护城河的发展在北宋前中期处于停滞阶段。

      两宋崇文抑武,可中国历史第一部官修兵书《武经总要》却诞生于此时,颇为有趣。书中对护城河的建造规则进行了大转变,依据现实需要改良,更加强调在实际战争护城河的实际作用,护城河的建制也来到距城墙30步左右处(多安置城池防御工事)。北宋神宗年间出现元丰城隍法式,被大力推广至北宋西北边境:“诸司以元丰法边城高二丈,广加四之一,杀其半为上之广,壕三重。又有瓮城、羊马城、钓桥之属。”

      渡壕、填壕和护壕的战具

      战具即作战所用的器具,下文主要拿唐宋时期地简述渡壕、填壕和护壕的战具,此时的护城河攻防建设工具是最具中国代表性的。壕即护城河,即壕沟。

      填壕战具:“轒輼车”,下虚,上盖如斧刃(其车梯盘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车),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坟隍推之,直抵城下攻;鹅车,即攻城用的战车,于洞子内使人分作左右两行,一行转土入濠填城下,一行转空器洞子。别使壮士聚土转入,不可使人往来搬运,出入不便。有距堙可望却,采木植,用布袋盛土堆积上城,广积柴薪,城边高阔为妙。其洞子上多设泥浆桶、麻搭,防备猛火油箭、火砲。

      护壕战具:抛石,大小随事; 礨木,长五尺,径一尺,小至六七寸;铁菱,状如铁蒺藜,要路、水中置之,以刺人马;陷马坑,长五尺,阔一尺,深三尺,坑中埋鹿角枪、竹签,其坑似亚字相连,状如钩鏁,以草及细尘覆其上。军城、营垒、要路皆设之;羊马城, 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墙。机桥,用一梁仍为转轴,两端横施栝,置沟壕上,贼至即去栝,人马践之则翻; 鹿角木,择坚木如鹿角形者断之,长数尺,埋入地,深尺余,以阂马足; 一用床子弩,放火箭,及火砲,烧濠柴草。

      渡壕战具:濠桥,长短以濠为准,下施两巨轮,首贯两小轮,推进入濠,轮陷则桥平可渡,若濠阔则用折迭桥,其制以两濠桥相接,中施转轴,用法亦如之。

      从这三种战具的多寡种类可以看出,城池攻防战中防御的一方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不渡过护城河,根本攻不进敌方城池。足以见得护城河的至关重要,在古代城池攻防战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明清的定型和大成

      明清时期火器发展迅猛,战争中加入了大量的火器,清人曾言:“守城之器,佛狼机、神铳发熕、鸟嘴铳 、床子弩、旋风炮最利,弓弩次之,极至用刀斧是最下矣,然亦不可不备也。”明代城池攻防战,火器已普遍参与其中,清代尤是如此。攻城器械的日新月异,对护城河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代《武备志》:城河阔必三丈五尺,愈阔愈好,深必一丈五尺,或二丈,愈深愈好,有水为第一,无水者次之,水深泥陷者更妙,水浅泥硬者次之,临警水中加以刺柴、竹签、铁锋皆妙。

      这一时期护城河的宽度得到大幅度增加,一般都是十丈之远,这主要是考虑到寻常火铳的有效射程;对护城河的堵塞情况也有所重视,要求深度为三丈,“池深一丈,城高十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护城河河水的水量也得到了重视,有条件的必须灌水;之后还设有暗穽(穽泛指深坑),防止有百姓或敌军偷渡。这时候的填壕战具与前面的唐宋无异,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和发现;对护城河的防护作用,则是做到了最大的拓展:贼若填壕,则火药鞭箭以射,焚其蒭藳木板等。

      此时护城河的攻防理论已经达到定型和大成,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各个方面比较之前都有着极大的提高。

      结语

      主要作为防护作用的护城河,不止可以防止敌人,还可以防止动物入侵。城池攻防战中,有护城河的话对守城方有着天然且巨大的优势,攻城方若想消磨这些优势,只能用人命前仆后继的填,想方设法填满护城河,这样才能触摸到城墙进行攻城。可以说,护城河就是城池的第一道防线,护城河一旦有失,意味着距城池失陷不远。试看古代大战,护城河常大放异彩,尤其是宋朝,例如宋金宋元襄樊之战、宋金开封、襄樊之战、宋金六合、宋元静江之战、宋夏兰州、平夏城之战等,若没有护城河的存在,两宋早被游牧民族覆灭多少次了。当然,护城河的修筑也是存在有莫大的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

  • 热点推荐
    01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2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4“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5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6河西之地是哪里?07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08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09“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0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1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4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5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16古代的瘟疫是什么发生的?17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18西周五礼之一军礼: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19将军打了败仗而归却被赏赐嘉奖?20宋朝时期的一场大瘟疫!“救荒之术”如何拯救疫情?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