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园俗称陈园,在清朝是一家私人园林,目前地址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北隅。作为明清时期的四大名园之一,安澜园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实安澜园最早是南宋安化郡王王亢的故园,到了明朝被陈与郊重建,后来清朝又扩建上百亩,乾隆南下就曾居住在安澜园。想必大家对这个园林也是感到很好奇,那这次就来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安澜园的发展史究竟是怎样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就来看看吧。
(一)安澜园的由来
盐官人文荟萃,古跡甚多。
早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先祖王沆一家因积极组织军民奋力抵抗金人南侵有功,蒙南宋朝庭赐爵安化郡王并赐第盐官定居,于是在府邸所在盐官城西北隅置办一地,开始营造使之成为王家的私家花园。
园内广植有松树桂树等各种树木,栽培梅花兰花等四季花卉,又浚池引水垒石成山,形成了“湖山缥缈,鱼鸟浮沉”的雅致美景,这就是安澜园最初开始园林的起端。
南宋亡后至元,王氏故园终因连年战乱而逐渐废毁。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海宁陈氏的陈与郊(1544—1610)辞官归乡后购下了王氏故园,因陈与郊字广野号隅阳,而园址恰又地处盐官城西北一隅,二者巧合,于是将园子命名为“隅园”。
陈与郊是著名的戏剧家,在戏曲传奇(杂剧)方面造旨很深,著有传奇《灵宝刀》(写林冲亊)、《麒麟罽》(写韩世忠梁红玉事)、《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等大量传世的古典戏剧。
彼时园内尚有南宋时期遗存的池塘、土坡及许多参天古木,陈与郊购下后因势筑园,前后扩地三十亩,其中光池塘水面便佔了有二十亩之广,其用意以营造水境幽雅氛围为主。园内沿池塘四周分佈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等诸多胜景,又有却炎轩、白醉庵、邻虚阁等楼堂馆舍环绕其间,规模较以前的王氏故园扩大了许多,景致名胜更加旖旎动人。
至清雍正朝时,“隅园”又被陈与郊的族孙,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元龙(1652—1736)收为别业。
陈元龙博学多才,工书法,文章辞赋出众,曾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科举殿试中表现优异被康熙皇帝亲点为进士第二名。其为官清正,一生编著有《爱日堂文集》二十七卷、《历代赋汇》一百余卷和《格致镜源》一百卷等书籍。
其中《格致镜原》是一部专门探讨世间事物起源的书籍,全书采编广博且颇具条理,以致连近代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也著文称赞它是“一部有用的专门涉及科学技术史的小型百科全书”。陈元龙的这些著述对于中国文学和科技史均有一定的贡献。
因清朝时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地位,民间俗称大学士为相国或又称阁老。陈元龙字广陵,就被称为“广陵相国”或陈阁老。至今在海宁盐官城内堰瓦坝,尚遗存有一座他的故宅“陈阁老宅”,宅内有大量文物和古建筑遗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幽雅古朴美园林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近八十二岁的陈元龙在多次上疏请求退休返归故里后,终于获得了雍正皇帝的批准,得与携独子翰林院编修陈邦直回到家乡海宁盐官。因终于能遂了自己叶落归根返乡终老晚年之初愿,索兴便将“隅园”更名为“遂初园”。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退休三年后,陈元龙以八十五岁高龄病逝家乡。
由于陈元龙深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之精髓所在,他在对遂初园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工程中,精心保留并更加突出了该园林前期所具的明代艺术风格。园林整体扩展至六十余亩之广,其中一半为波光粼粼的清池碧水。特别是在扩建中着意去除了人工痕迹,整园无雕琢,无粉饰,但一草一木,一池一水,一堂一墅,一亭一轩,无不呈显出幽雅古朴的天然野趣。
全园形成了“城隅花墅”、“小石梁”、“古藤水榭”、“环碧堂”、“清映轩”、“澄澜馆”、“溪槎”、“逍遥楼”、“烟波风月亭”、“晴明书屋”、“赐安堂”、“翠微峰”、“碕石矶”、“天香坞”、“群芳阁”、“瀁月轩”、“南涧亭”、“十二楼”等有名的十八处风景,泉石深邃,卉木古茂,池荷万株,香气盈溢。最为人称道的是每当满园子里那大朵大朵的梅花盛开时,遮天蔽日,迤丽委曲,更是婆娑迷人。人们一旦置身园中,神清气爽,顿觉忘我,大有一种悠然尘外之感。
陈元龙极为喜好此园,他写有《遂初园亭榭楼阁诗十八首》,对园中的十八景,每景皆用一首七律诗吟之,并在“遂初园诗序”中,对园林的全貌及改造经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描叙。其中第一首“城隅花墅”诗中他写道:
莫嫌近世少欢娱,林水依然有一隅。
种树十年阴已茂,为山万仞竟成图。
还家敢拟乡名郑,归卧真堪谷号愚。
童子候门迎我笑,田园犹喜未全芜。
诗句清新自然亲切,情景交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得以退仕返乡归隐后的那种恬淡愉悦心境。
陈元龙病逝后,其子陈邦直继承了遂初园之产业,这一时期遂初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园林扩至佔地百亩,全园有楼台亭榭三十余所,景点四十余处,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诗人在游览了园林之后,纷纷赋诗或撰文大力称赞此园风景之美妙。清代大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1763-1832)在他的名著《浮生六记》的“浪游记快”中记叙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游览此园的观感:“地占百亩,重楼复阁,夾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滿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认为这是他平生所游园中当为第一。他还说道园中那弥漫的花香气味甚至盖过了在园中宴席当中的酒菜香气。
清代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美食家,“隨园”的主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1716-1798)写有一首七绝诗称赞此园:
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枒。
调羹梅亦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
诗中三朝宰相指陈家在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中有三位大学士(宰相)。调羹意指宰相治理国是。
(三)乾隆赐名安澜园
从前,海宁民间广泛流传一则有关乾隆皇帝与陈阁老(陈元龙)家渊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传说当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时,某日其夫人钮祜禄氏生了一个女孩子,巧合的是同日大学士陈元龙的夫人也生了一个孩子且是男孩。雍亲王得知后便让陈家将孩子抱来看看,后又将孩子送进内府让其夫人也看一看。看见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天庭饱满,雍亲王夫人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可是当孩子送还陈府打开襁褓再一瞧时,奇怪的事竟然发生了,怎么好端端的一个男孩子会变成了女孩子呢!原来雍亲王因极喜爱这孩子,便用偷梁换柱的调包计用自己的女孩换走了陈阁老家的男孩。兹事体大,涉及到帝王之家,陈阁老家知道后絲豪也不敢声张半分。
这孩子取名弘历,长大后果然出落得仪表堂堂,面具帝王之相。其父登基为雍正皇帝后他成为太子,以后更承继大统是为乾隆皇帝弘历。
据说康熙皇帝在自己的众多子孙辈中特别喜爱这一个天资聪慧的孙子,认为只有弘历才是继承大清皇朝帝位的最佳人选。所以雍正后来能够在康熙帝的众多皇子争夺帝位中脱颖而出,是和康熙皇帝属意弘历接班分不开的。
乾隆皇帝后来知悉了自己的身世之后,对自己的生身父母十分系念,他利用巡视江南的机会多次来到海宁盐官,住进陈家的私家花园,并将遂初园改名为安澜园。此时陈阁老已经过世,但夫人仍在,传说弘历身着汉服拜见了阁老夫人即自己的生身母亲,又去祭拜了陈阁老墓,但因为皇家的身份地位关系特殊,这些细情始终不敢公开表示出来。
上面这些民间传说,说得活灵活现,流传了几百年之久,其亊亦被写入了清代中后期文人的许多笔记小说之中。现代历史学者萧一山先生(1902-1978)一生研究清史,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在所著的《清代通史》书中,也将这一传说故事记入了“附录”之中。
金庸先生(查良镛)(1924-2018年)祖籍浙江海宁。他曾经不无深情地说过: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和陈阁老的故事,从小就在故乡听到的。所以,先生所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就是以故乡的这个传说故事作为背景写成的。书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是弘历的亲弟弟,但两兄弟中一个身为滿清的乾隆皇帝,一个却是反清复明帮会“红花会”的帮主,胸怀推翻清庭统治的大志。再加上两人都深情擎爱的香香公主(似乎是香妃的影子)穿插其中,江湖江山,英雄美人,兄弟恩仇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家国恨、儿女情的蒼茫悲歌。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无疑使这个传说故事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民间的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亊实,乾隆皇帝弘历也不可能是调包的陈阁老之子。但是历史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来到海宁盐官,并且将陈家的私家花园作为行宫入住,赐名为“安澜园”却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事实!
史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清乾隆皇帝弘历在第三次巡视江南时,专门由杭州来到海宁盐官,这是乾隆六下江南之行中第一次来到盐官。正如乾隆自己在诗中说道的那样:“入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历年来钱塘江海潮泛滥,给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影响到朝庭的赋税收入。清政府为了彻底消除海潮的破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整修海塘海堤,终于有所成效。乾隆皇帝此行便是视察海塘工程的成果和祭拜耸立在盐官观潮塘上的庙宫(海神庙)。
乾隆来到海宁盐官后即将陈家的这座私家园林作为行宫驻跸,他对这座“镜水沦涟,楼台掩映,奇峰异石,秀削玲珑,古木修篁,仓翠蓊郁”,以古朴见长的园林大为赞赏,传旨将遂初园赐名为安澜园并亲笔御书题额,赐对联“名园陈氏业,题额曰安澜”一辐并题安澜园中“水竹”、“延清”二额。其用意为祈愿海波宁静、天下太平。
乾隆在安澜园中所居的寝宫,有楼房三幢,毎幢皆是三层。其东为梅花树林,有凌空的飞楼相通。寝宫之后就是大湖,沿湖堤有埼石矶等园林胜景。住在此处,随时可以赏阅湖光水色美景,感受花香鸟啼清风,听潮观潮波澜起落,真真特别自在愜意,他一下子就喜爱上了这处美丽的江南民间行宫,多年来都念念不忘。为了在回到北京京城之后仍然可以享受这番景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在回到北京之后的第二年便下令在北京圆明园内的原“四宜书屋”地方动工仿建了一处安澜园,并且兴致勃勃地写了《御制安澜园十景》诗,分别吟叹了仿制园内的十处景点。并曰:”处身于此,又似在陈氏竹堂月阁间。”
这样,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总共四次跨时二十二年间,乾隆皇帝都来到了盐官并驻跸安澜园。最后一次还携带了包括后来的嘉庆皇帝颙谈,以及十一子永璜和十七子永磷同来。
他似乎对安澜园情有独钟,每一次来都专门写有御制诗篇吟叹,总共写有二十八首诗。特别是最后一次来时,乾隆已经是一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了,他还写下了“六度南巡至,他年梦寐游”的诗句,一股依依不舍的心情油然而出。
特别有这么一首诗:“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讵以簪缨嚇,惟敦孝友情。”最后一句中的这一个“孝”字耐人寻味,难道是他也风闻了有关他身世的这段传说了吗?
可恨可惜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仿建在北京城圆明园内的安澜园,就和整个圆明园一起,为侵略者八国联军强盗抢劫一空后纵火烧毁。第二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蔡允隆率军攻佔盐官,安澜园不幸毁于兵火。
现在,除了隅园时期就有的六曲桥“金波桥”和“曲水流觞”及“漾月”石碑等尚残存于荷花池沼水面之中,一切景观都不复存在,这座享誉数百年之久的江南名园至此成为历史!
近年来,浙江省及海宁市等当地有关部门,已将安澜园的园林旧址划为保护绿地,着手规划准备全面恢复园林。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希望在不久之后能够重现安澜园这一中华园林瑰宝!
【作者简介】朱新渝(欣雨),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热爱学习历史文化及古典诗词,有部文诗文作品发表。祖籍海宁盐官,现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