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历史上徽州大名鼎鼎 为何现在找不到这个地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历史上的徽州府大名鼎鼎,这里诞生了和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徽商纵横明清五百年的景象恢弘壮观。然而现在的徽州不复当年之名,好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地方。我在徽州的时候好多朋友问我在哪,我说在徽州,朋友大多会问徽州是哪。文化和环境的衰落是一方面原因,我觉得徽州市的“更名”以及相对应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篇文章就想说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去过黄山的人一定于我心有戚戚焉,想要去黄山的人也要小心了。

    安徽之所以叫安徽,是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第一个字组成。从宋徽宗把歙州改名徽州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近九百年的时间里,徽州府一府六县的格局从来没有变过。对六县的文化我了解的不多,简单介绍一下。

    1 歙(she第四声)县。徽州府的府治所在。中国最好的笔墨纸砚,湖笔,徽墨,宣纸,歙砚,其中砚之产地。

    2 休宁县。整条钱塘江的最上游新安江发源于这里,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在这里。

    3 祁门县。祁门红茶是世界最有名的三种红茶之一。

    4 绩溪县。胡氏宗祠所在地,胡雪岩、胡适、胡锦涛都是绩溪胡氏。

    5 黟县。大名鼎鼎的西递、宏村所在地。黟(音同衣)县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座山,这座山上黑色的石头很多,所以当地人机智地造了个字,黑+多,来命名这座山,就是黟山,这座山所在的县就叫黟县。唐朝时唐玄宗非常相信一个说法,说轩辕黄帝是在黟山上修炼成仙的,他就把这座山改了个名字叫黄山。

    实际上黄山被发现得很晚,因为皖南多山,黄山开始没有多突出,五岳很早以前就名满天下了,历朝皇帝都来五岳封禅祭天,黄山一直默默无闻。而且历史上写黄山的诗词名篇很少,唐宋的几乎没有,有名的也就明朝时徐霞客说了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结果就这么一句把黄山捧红了。人们常说三山五岳,实际上是先有五岳后有三山,人们为了延续古代三座神山的传说,从五岳之外选了三座山合称为三山,就是黄山、庐山、雁荡山。

    6 婺源县。近几年很火的一个旅游地,路边卖菜的大妈都知道三四月要去婺源看油菜花。婺源得名是因为唐朝在这里设县的时候恰逢婺女星在长安城东南方出现,和婺源的位置一样。婺女就是美女的意思,唐玄宗喜欢美女,认为此地是美女之源,盛产美女的地方,就给这里起名叫婺源。这真是个浪漫的名字。

    千年来婺源都属于徽州府,朱熹就是徽州府婺源人。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婺源开始分离了,古徽州府的割裂主要就是绩溪和婺源。

    今天的婺源属于江西上饶。婺源经历过两次分割。第一次是1934年蒋介石为了剿共方便,把婺源划入了江西。

    今人大概难以想象仅仅一个行政区划的改变会引起婺源人多大的反应。蒋介石把婺源划给江西后,徽州人和婺源人都不干了,除了习俗、语言、经济上差异太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不了这种文化上的割裂,浩浩荡荡的运动就开始了,发传单、上书抗议、游行示威等等,那几年的中秋节婺源人的月饼上都刻有“返徽”二字,当地还有两个著名的口号,一个说“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徽州誓不休”,一个是“宁做徽州鬼,不做江西人”。除了婺源本地,徽州各县都来支援。这就是当时闹得很大的“婺源返徽”运动。

    后来全面抗战开始,这事先放下了。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表示自己民主建国,在婺源成立了县参议会,结果这个会一开张就是跟蒋介石对着干,要求回到徽州去。婺源人重操旧业,又开始抗议了。绩溪人胡适是婺源返徽的坚定支持者,专门写了篇公众号强烈要求蒋介石把婺源划回去。文章被疯狂转发,阅读量百万+。最终民意难违,1947年国民政府把婺源划回了徽州。那天徽州人奔走相告,放炮庆祝。

    第二次分离是国共内战。解放军二野攻下了江西,也是二野攻下了属于安徽的婺源,婺源就划给了二野管理,划给了江西。从那时起,婺源返徽第二季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断过,每年两会都有婺源回皖的提案。

    另一个被分割的是绩溪,绩溪现在划给了宣城。绩溪问题要说到黄山市的设立。本来在1983年以前安徽是没有黄山市这个市的,变化只因为邓小平的一句话。邓小平来安徽的时候说了句,你们要把黄山这张牌打出去。安徽政府的人听了后就开始计划怎么把黄山牌打出去。

    1983年安徽政府在黄山北边的太平县设立了以黄山为名的黄山市,在安徽当地俗称小黄山市。以大名鼎鼎的黄山来命名一个城市的名字,这个市的旅游产业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邓小平要求要把黄山打出去并且不能破坏黄山。当时的小黄山市更加名符其实,面积虽然不大,但包含了整个黄山风景区,游人只要进入了这个黄山市,抬头就能看见黄山这座山,不像今天这么坑游人。

    小黄山市经济发展起来后,估计徽州市觉得以黄山为名很有前景,便计划着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黄山,于是1987年小黄山市被撤销掉,徽州市变成大黄山市,把正在迅速发展的小黄山市、徽州市和屯溪市都划成了黄山市的区,而徽州市成了一个市辖区。大名鼎鼎的徽州府竟然成了一个市辖区,我怎么听都觉得不伦不类。古徽州府包括九个区县,除婺源外的五个县,加上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和旌德县。当时经济最差的绩溪和旌德不在大黄山市之内,绩溪离黄山市只有50多公里,离宣城有140多公里,但它还是归属了宣城。我觉得这是很荒唐的事,好像里面已经没有了文化情感,只剩经济利益。

    后面这个“更名”规划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黄山本地流传一句话,皖南处处皆黄山,只见牌子不见山。因为在这一片地方有三个黄山,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就这三个名字每年误导几十万游客。

    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你坐火车先到黄山市火车站,以为就能见到黄山,其实连黄山的一根毛都看不见,因为这个黄山市其实是以前的屯溪市,离黄山十万八千里。然后你继续坐车去黄山市黄山区,以为这里就是黄山风景区,其实黄山区只是太平县,是以前的小黄山市。你要去真正的黄山风景区,那还要再转车才能过去。而如果你是对徽州文化感兴趣的人,你来了黄山市自然会去徽州区,但会发现徽州区也不是徽州,真正的徽州是在歙县,也就是徽州府千年来从未变过的治所歙县。这种找路的痛苦谁去谁知道。

    我们再来看看婺源、绩溪和大黄山市的发展现状。

    婺源到了江西后,江西给了它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因为婺源本身就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依山而居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和马头墙,满街林立的牌坊,精致的徽州石雕,以及背后传承千年的徽州文化,这些东西江西想要都没有,所以江西把婺源当成优乐美一样捧在手心,而婺源本身在江西也是一枝独秀,婺源给江西省带来的旅游收入也非常可观。所以婺源现在发展得很好。

    绩溪去了宣城后,发展成了宣城最富裕的县。这和绩溪背后的徽州文化一样有很大的关系。

    而大黄山市的设立,不仅徽州这个具有浓厚文化意味的名字日益黯淡,徽州这片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土地也被割裂了。徽州本地人有个总结,看着好笑又揪心,叫“绩溪哭,歙县告,屯溪跳,旌德恼,山上叫,山下闹。”连人民日报都喊出了一句“可惜从此无徽州”。

    徽州分裂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我了解也不多,但我相信徽州这个名字终有一日一定会恢复的,婺源和绩溪也会回来的,徽州文化的血脉一定不会断亡。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是看这个国家曾经有多少文明,而是看这个国家如何对待文明。

  • 热点推荐
    01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2商朝皇帝姓什么?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5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4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5“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