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清代官员如何做春节团拜会

    原题为:《清代江油官员的春节团拜会:吟诗作赋举酒互贺》

    翻阅清道光二十年(1840)版《龙安府志》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版《江油县志》,我从字里行间发现,那时的府、县公署也举办春节团拜会,名义为“乡饮酒礼”,是地方政府敬贤尊老的春节习俗。

    邀请三类人员参加

    据两部志书记叙,那时举办“乡饮”的时间是每年“孟春望日”(农历正月十五)过大年之日,邀请三类人员:一是本府、县在国子监(中央大学)读书的监生(太学生);二是在府县学堂读书的“生员”(举人、秀才等在校生);三是德高望重、年过六旬的老人,称为“耆民”(要层层上报经中央审批,一般十年报批一次,一次一县少则五六名,多则二三十人)。届时,通过考试明确定为候补官员的,准予按已选之职穿戴候补官职服装“顶帽补褂”,其他监生戴金雀顶帽子,穿蓝边青袍。生员须戴银雀顶帽,穿青边蓝袍。耆民穿普通服装,但须新鲜亮洁。主宾总计不过六七十人,八九桌而已,非常讲究。如有退休定居或临时返乡在县内的本县籍显贵高官,是首先重点邀请对象。

    吟诗作赋举酒互贺

    江油知县公署举行活动的地点在县书院大讲堂。头天,县教谕、训导及礼房官吏要带领县学秀才及有关文职吏员,按朝廷统一设计图样将桌椅安排于讲堂,再按统一礼仪进行多次排演,至熟悉为止。当天黎明时分,就将酒宴摆上讲堂。随即,县太爷带领三班六房主要吏员,检查一遍后齐聚县学校大门口迎接宾客。宾客到达,与主人在大门口、进讲堂及就坐时,与主人作揖礼让,称“三揖三让”。主宾分东西两排相对就坐,西边一排的宾客按地位品级,由北至南名为大宾、介宾、一二三宾和众宾。东边一排北端坐特邀显贵高官,称为大撰,依次向南则为县太爷及其属僚,分别称为一撰、二撰、三撰,共三个等级。

    宾主坐定后,先由担任司正的知县接过执事奉上的酒杯,双手高举额前致辞说:“恭维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读毕,大家相互敬酒一巡,共同勉励。接着,由执事读赞辞(新年贺词),主客再举酒互贺。再后,执事者高举写有“律令”(最新法规)的木牌,庄严地放置于大讲堂正前方桌案上。全体面北而立,高声朗读。随后相互敬酒,共同勉励。如此酒过三巡,换上酒菜,各就各位开始会餐。餐饮中大家频频碰杯,插科打诨,交头接耳者有之,也有吟诗作赋和猜灯谜等活动,其乐融融。

    清代官员饮酒 资料图

    酒饮三巡,菜过五味后,执事正式宣布本次乡饮酒礼结束,由主人再按开始礼仪,从起坐、出门、出大门对宾客三揖三送。

    乡饮酒礼庄严郑重

    关于乡饮酒礼的来由,早在唐代时,各州县衙门对三年一次考试成绩优秀者,在八月份选拔去上级复试前,均要摆设酒宴,以壮行色,也体现尊重知识,为国家输送更多地方人才的忠心。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将这种壮行酒礼仪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因地方政府的初、中两级考试称为“乡试”,这种礼仪便被称为“乡饮酒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1),礼部将这一礼仪进一步完善,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日(孟冬朔日)分两次举行,在全国推行。正月十五这天的礼仪,虽然仍称乡饮酒礼,实际已演变为地方政府一种敬贤尊老的春节习俗。

    古时乡饮酒礼庄严而郑重,“倘乡饮后间有过犯,按所犯轻重报明督抚察檄存案,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

    清代地方官举荐参加乡饮酒礼的读书人和乡耆有了违法行为,不但要受牵连,办乡饮也有内心的苦衷。那时的知县、巡检和典史,全是外省籍人担任,教谕、训导及把总也都是外县人,在任期间不得回老家探亲(即使春节准假十天半月,路途遥远时间也不够用),所以,乡饮酒礼一番热闹之后,县衙官员们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富顺县举人、江油县训导刘宣就曾写诗道出自己的苦水:“骨肉它乡隔,年年似水流。闲曹虚报称,阅世感春秋。有弟谁青眼,思亲恋白头。岁除除不尽,归思总悠悠”。这也是那个时代官员生活鲜为人知的另面。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4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0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1“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4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5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6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7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8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19安澜园是什么地方?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