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后出现了类似于汉初的局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等人提出的主张,在经济上不做过多干预,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自己带头戒奢从简,使经济得到了恢复。但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加剧,诸侯权势增强,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朝廷任用号称“理财专家”的刘宴主持财政工作,及时推出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唐朝前期盐税一直很低,食盐实行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政策,刘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又推出常平盐法,派盐官运盐到边远地区存储,在食盐供应困难、价格上涨时以平盐出售,调节盐价。在粮价管理上政府也积极介入,以往遇到丰年商人都会压低粮价,农民损失惨重,刘宴推出政策,遇到丰年时让各地以适当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丰则贵取”,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而在欠收年份,有商人抬价时政府则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饥则贱与”,这些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宋朝立国后也重视农业发展,宋太祖立下“勒石三戒”,要求休养生息,不许瞎折腾,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国家财政收入的水平虽然已经很高了,但仍陷入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主导变法,目的也是想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财政收入,摆脱经济困局。再以后,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一条鞭法”等,这些著名的改革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但其推出的背景也大都相似,每一次改革都是一轮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都试图以国家手段的介入使问题丛生的经济摆脱困境。
天生缺陷
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愿望都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有的调控措施推出恰逢其时,措施也很贴近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改革意志也很坚决,所以取得了成功。有的调控措施力度虽然也不小,措施也很有力,但效果却不理想,改到一半就遇到很大阻力,被迫草草收场,有的调控措施甚至被彻底推翻。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开始声势十分浩大,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接连推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调控措施,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完备而且充满了超前意识,但这些政策措施推出后立即引来了激烈争论和反对,改革一直在争议中进行,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
反思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最高决策者宋神宗意志不坚决,有人认为是既得利益者势力太强大,有人认为是改革者没有做好宣传发动,没有争取到百姓的广泛支持。其实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恐怕更出在改革措施本身上,这场为改变积贫积弱面貌而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开始似乎就真的只定位在“富国”、“强兵”这两点上,调控措施很多,但真正有力度的只是财政、税收这些领域,无论是青苗法还是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要点都是如何改变收税方式,而不是在生产、流通环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生产力得到释放。
中国古代大部分失败的和虎头蛇尾的改革往往都存在这个问题,问题严重了改一次,改一改情况好点儿,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于是重新去改,由此陷入改革和调控的循环与怪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往往一开始就只着眼于国家的财政和税收,只想“富国”,而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智慧和勇气,结果只是换了一种方法向百姓收税而已,没有起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宏观经济调控变成了一次简单的“理财”活动,又从“理财”变成了“敛财”,结果自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