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公十三年》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战争,战争中武器发挥着巨大的威力,人们对武器的重视和偏爱就产生了一个个与武器相关的成语,尤其是由戈组成的成语饶有趣味。每当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这件铜戈时,总要介绍与它有关的字和成语。
“大动干戈”最早出现在《论语.季氏》中:“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干戈成为兵刃相见或战争的代称,今天,人们用“大动干戈”形容动武或大张声势的行事。而“化干戈为玉帛”则又反映了人们期望和平、渴求安宁的强烈心愿。干戈为古代常用的兵器,玉帛为美玉和上等的丝织品,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译文):“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八尺高的城池来保护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化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各地首领纷纷进献玉帛珍宝。”从此,人们就把“化干戈为玉帛”引申为重修于好、礼尚往来。
近代,皖南事变骤起,周总理以诗惩敌,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室操戈”作为自相残杀的意思,反映出总理的愤懑和震怒。另外还有阵前倒戈、反戈一击等成语,均说明了武器戈的重要影响及在传统文化中留下的印记。
巩义南依中岳嵩山,北濒黄河天堑,东临虎牢关,西据黑石关,南有轩辕关。汉代八关,巩义就有三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想来这种铜戈一定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戈作为古老的武器将被人们逐渐淡忘,唯有由戈字构成的文字、成语仍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中频繁出现,并将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