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画像)
但带来的恶劣后果就是,在这场著名的抗日战争中,虽然李如松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落花流水。但是朝中的诸位文官们,对他的赫赫战功,却经常选择性失明,相反偶有败仗,便兴奋得夸大其词,一场小挫折,便常会夸张成大败。比如著名的碧蹄馆血战,明明是李如松以五千部队,打退数万日军,传到明朝便走了样:个别能夸张的,比如言官丁应泰,言之凿凿说明军伤亡数万人。这样的谣言传播久了,以至于近代日本人也照单全收,编进他们所写的日本史料里。说到底,还是坐椅子惹的祸。
3,一把椅子,蒙住了乾隆看世界的眼睛。
自从清代以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到达了一个极致。特别是乾隆年间,只有广州一地港口开放,且外国人来华,更要受到种种的限制。国人不经政府许可,私自与外国人接触,更要被判重罪。中国的大门,紧紧的向世界关闭。
关闭的久了,外国人也着急,最着急的,当属英国人。这时正是工业革命的高潮期,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更摸不清中国的底,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趁着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机会。英国人派出了以使者马嘎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名义说来拜寿,其实是来谈判,想通过外交手段,促成中国打开贸易港口,实现对外开放。
但这个双赢的事,在当时却近乎天方夜谭。大清朝闭关锁国太久,心态更自大了太久,根本不懂得以平等姿态外交。何况闭关锁国是祖制,八十岁的老皇帝乾隆,怎能轻易同意。
但对大清朝非常了解的马嘎尼,却认为这事有机会,只要英国人做好一件事:送礼。
为了这次访问,英国人准备了大量精美礼物。几乎包括了当时全球所有的高科技产品,从英国迫击炮到先进火枪,甚至还有望远镜和战舰模型。但这些东西送上去,却好像泥牛入海,毫无回应。毕竟这些玩意好是好,但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离自己生活太远,实在提不起兴趣。
可是马嘎尼知道,他还有一个杀手锏。一份与乾隆皇帝生活息息相关,更足够震撼的礼物:英国马车。
当时的英国人,在马车制造的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他们送来的这辆马车,更是精心打造:除了外观华丽重量轻速度快之外,车内还加装了减震设备,无论多么颠簸的路途,坐上去都如履平地。为展示马车功效,之前马嘎尼还特意请几位官员试乘,每个试乘的官员都极为惊叹,照着马嘎尼的话说,就是“他们简直乐不可支”。
于是马嘎尼相信,这样一座设计独特,技术领先,使用舒适的马车,一定也能把乾隆皇帝伺候得乐不可支。皇帝乐不可支了,其他的事就好办了。
孰料现实好像一盆冷水浇头。乾隆皇帝连看都不屑看这辆马车,原因正出自马车的座位上:英国马车的座位设计中,车身上那个最高最漂亮的座位,是给马车夫坐的,这虽然方便驾驶,但按照中国的座椅规矩,这是对皇帝严重的大不敬。于是清宫里的管事太监提出来,能不能把这大座位拆了,移到车厢后面给皇上坐。马嘎尼听了差点没晕过去:真要这么干了,肯定翻车没商量。
于是,这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车,就这样被束之高阁。而英国人的通商目标,更似竹篮打水。
但英国人并非毫无收获,以他们自己的意思说:他们通过这个座位,看到的是一个无知而自大的帝国。假以时日,若与这样一个帝国交手,英国是必然胜利的。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