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降,鉴于历史上屡次行蛮之役无功而还,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改单纯的种族灭绝为"以夷制夷"的制度。唐开元十二年,覃行璋在武陵地区领导溪州苗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唐末,江西汉族彭氏家族进入湘西,以计谋杀土家族首领"老蛮头"吴著冲,成为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皇帝。至晋天福四年,彭士愁率锦,奖(芷江),溪(龙山)诸蛮,进攻辰,澧等地。楚王马希范派兵迎击,爆发湘西历史上有名的"溪州大战"。结果,彭士愁大败,向马希范求和。自称马援之后的马希范鉴于乃祖征蛮败亡的教训,遂与彭士愁订立盟约,在永顺会溪坪立了一根重五千余斤的铜柱。从此,彭氏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建立起历经五代至清九个朝代共八百余年的世袭土司王朝。
明朝中后期 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糟糕透了,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广苗蒙能,围攻龙里,怀化、铜鼓诸地,天顺五年,大军深入苗疆,攻破几百余寨 ,焚毁三千家,斩首三千三百余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于把珠等起义失败后,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杀,五千五百个妇女被俘往他乡,万历年间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扬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仡佬族横遭屠杀,被迫逃走,战后幸存者仅“十之二”。为了“开边”,明王朝在黔东和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族人民迁居。(《邱北县志》第二册)贵州军务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折子,左一个“斩首一万”,右一个“斩首3000”。据《凤凰厅志》和《泸溪县志》载:苗区人口“大经草剃,存不满百”,“几经绝种”。“经过挞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迹灭绝”。为了加强对“生苗”区的控制,明朝历代统治者多次诉诸武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剿和屠杀,并发布赏格,凡生擒苗人一名赏银五两,杀一苗人赏银三两(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民族大融合的繁荣现象,民族之间只有多一份团结,多一份平等·,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才能创造出一片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