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洪武火铳(明) 地点:明孝陵博物馆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抗倭援朝战场,李如松率领明军进攻日占平壤城。日军3万人守城,明军4万人攻城,并大量使用火炮、火铳。史书记载,明军发炮攻城,“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此战明军伤亡800人,日军伤亡过万,朝鲜半壁江山光复,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的战略设想完全失败。
火铳的原型最早见于南宋,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创建了神机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拿枪的部队。因为不断研发装备先进的火铳和大炮,在对瓦剌、鞑靼、倭寇、女真的作战中,明军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古籍地图显示,明朝南京神机营的驻地在中和桥以南、大校场以西,也就是今天秦淮区红花街道大明路的位置。
在明孝陵博物馆,就展出有一件洪武五年的火铳,由于长时间掩埋在地下,火铳原先连接的木把手已经腐烂,只剩下前端金属的发射部。使用火铳时,士兵需要在枪口装药填弹。为了提高射速,镇守云南、后来葬在南京的沐英还发明了“三排射击”,前排士兵射击,装弹之时,后排士兵举铳射击,持续输出火力。这一战术的使用,比欧洲国家提前了200年。
火器的出现改变了战场的面貌,所有冷兵器渐渐失去作用。但“中国人发明火药用来做烟花,欧洲拿来做大炮”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明至清初,中国也确实发明了各式枪炮,但为何近代之后,中国在面临欧洲列强的侵略时,挡不住敌人的坚船利炮呢?陆敬严在《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中认为,清朝时很多新发明没有被朝廷重视推广,很多火器只能为“八旗”所用,而最先进的火枪火药,却被用于宫廷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