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交钞取信于民,他首先破除了地域和年限限制,一方面表示纸币“不限年月”,永远有效,另一方面宣布政府可以随时用新纸币等值兑换旧纸币,这就让原本因担心纸币“过期作废”而不敢使用的商家、个人放下心来。
纸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只是一张纸,而不是让使用者觉得放心的金银或铜,为了打消这种疑虑,王文统不仅在中央设立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诸路产钞都提举司,还在各路设立统一的兑换机关——行用库,随时按官价收兑,这就让市场逐渐产生“纸币就是钱”的思维定式,打消了对纸币的最大疑窦。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公众对纸币的信心,王文统为中统元宝交钞定下的兑换率是很高的:在这之前蒙古流通的纸币版本、同样出自王文统之手的老“丝钞”,兑换率是每“丝钞”1000贯文兑换白银五两,一两白银兑换200贯文,也就是说,新钞票的兑换率对旧钞而言,是货真价实的“身价百倍”。
曾有传闻说,中统元宝交钞是用丝绸做的,这是一种误解——这种纸币的前身“丝钞”,是用丝价作为基准商品价格来计算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蒙古太宗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起,蒙古就实行“五户丝制”的赋税制度,即每两户每年向国库缴纳丝一斤,每五户每年向“投下”(纳税户所属贵族)缴纳丝一斤,因此长期以来各种商品的物价都和丝价结算,“以丝为本”既方便计价,又可利用国库贮存的大量蚕丝作为纸币的担保,一些人将“以丝为本”的意思误读为“用丝做钞票”,其实不但字面本身理解有误,而且“以丝为本”只是“丝钞”的规矩,到了“中统元宝交钞”发行时,已经不再提丝,而是直接和白银换算了。现存的中统元宝交钞都是用树皮纸制作的,“丝钞”没有现存实物,但大约不会是丝绸做的——同等面值下只有中统元宝交钞购买力1/100的钞票,自然也不会用这么考究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