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清朝名医曾懿简介 古代十大女名医之曾懿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个人观点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

      辨证相当仔细

      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由此可见,曾懿对瘟病治疗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曾懿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说:“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经验良方也”。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十分危险,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慢慢咽下,总算脱离了危险。后来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重视民间经验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曾懿二十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号幼安)结为连理。袁为江苏武进人,才学出众,曾懿与之结合后,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其间夫妻间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著书成就

      医学篇

      她不忘当初学医之艰难,决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后来者,乃发奋著述。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

      岁时,著成《医学篇》,并于次年在湖南长沙刻板问世。《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使该书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女学篇

      曾懿在完成《医学篇》之后,接着又完成了《女学篇》和《中馈录》各一卷。《女学篇》是曾懿与袁幼安宦游东南诸省,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西洋列强“夹我属国,踞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社会状况,为救国图强而力倡女学之作。曾懿认为,国家兴亡,首在教育,而占四万万人口半数的“陶融女子,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在《女学篇》中,曾懿提出了女学教育的三项主张。一是“教育子女,各尽义务,所以培植国民之基础”。二是“勤俭劳苦,家给人足,所以筹划家政之根本”。再就是“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虽然曾懿提倡的女学并非救国救民之良策,但她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中馈录

      《中馈录》具有家政学的性质。曾懿在《中馈录》中明确地提出,她写此书的目的和意义。她认为:“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她为了使新妇和尚未进入烹饪门庭的新手都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兹将应习食物制造各法笔之书。”其目的,“庶使学者有所依归,转相效傲,实行中馈之职务。” 《中馈录》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详细的记载了:宣威火腿、香肠、肉松、鱼松、五香熏鱼、风鱼、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鼓、腐乳、酱油、泡盐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饼等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主料、配料份量,各种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制作适宜和不适宜的季节、注意事项等,都阐述得极为周到、详细、具体,且简便易行。中国商业出版社将《中馈录》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编排出版,并指出该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为人们采用。

      总结

      《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三书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因皆出自女医家之手,故清光绪32年木刻时,其子袁励准取曾懿之书斋名将上述著作合辑为《古欢室全集》刊印于世。其子袁励准为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现“新华门”匾额为其亲笔手书。

      1907年以后,曾懿随其夫入京,晚年仍为人诊病,暇则以诗、画自娱。1927年冬,曾懿卒于北京,时年75岁。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