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亲情是天然混合的情感,而亲情之中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和儿女对父母的依恋又是最浓厚的,子女们由故乡而念及父母或由父母而思念故乡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只是,为什么在异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自己的祖籍呢?我便想到,在古代,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成语里的狐死首丘,安土重迁也证明中国人重乡土的观念。
只是,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山重水复的乡土已经不再是历尽艰辛才能到达的地方;乡情也少了过往的浓郁。
离别乡土在异乡扎根,成为故乡的异乡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淡忘故乡的人和事,乡情愈益淡薄——有那么一批为人父母者便是如此,他们自己都舍弃了那份乡情,怎么能奢望他们的子女会重视自己的祖籍?换句话说,父母已经断却了孩子们对父辈过往的珍重。
我看重祖籍,我觉得祖籍代表的是生命延续的历史,是人们追问自身历史时的慰藉,是一辈人一辈人的情感传递符号。祖籍地,人们习惯称为故乡,只是有不少人已经不需要故乡。不过,更多的人他们忘不了故乡。故乡或许是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但是一旦成为故乡的异乡人,乡情却变得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