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东汉、唐朝和明朝的宦官势力是怎么崛起的?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依据现有史料推测,大约早夏商时期的宫廷之中,就已经存在了。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中大多配备有宦官,并在《诗经》、《周礼》经典中留下广泛记载。秦朝末期,宦官赵高执掌朝政,指鹿为马,将秦朝中枢搅动的昏暗无比,是造成秦军镇压起义军不力并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朝之后,历代开朝皇帝均曾采取措施,吸取前朝教训,抑制宦官势力的发展。然而不论东汉朝、唐朝还是明朝,到了后期均出现了严重的宦官干政局面,且始终延绵至王朝灭亡。那么这三朝的宦官势力崛起有何共通之处,相互之间又存在哪些不同呢?

      东汉宦官专权是皇权与豪族世家对抗的产物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曾修改秦制,用文士和宦官混在一起担任中常侍,以此在宦官内侍之间打下楔子,防止他们抱团坐大。不过时期到了汉元帝时期,出现了变化。西汉的前几任皇帝,始终致力于削弱藩王和先秦旧贵族的进程,到了汉文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武帝刘彻得以顺利实施推恩令,以“雨露均沾之法”强拆藩王领地给嫡庶后代,地方势力大为削弱。但也正是汉武帝时期,频繁高强度的对外用兵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农民为此不得不承担严苛的赋税劳役。很多百姓无力缴纳重赋,于是选择投奔地方豪族,寻求这些世家们的庇护。

      百姓的投奔极大的促进了这些豪族世家势力发展,他们本就是先秦贵族演化而来,虽需要承担部分赋税,却可以土地兼并和藏匿人口的方式帮助百姓逃脱重赋。就这样豪族世家势力到了汉元帝时期逐步崛起壮大,并且开始将触角伸向了朝廷中枢。为了摆脱豪族世家对皇权的掣肘,宦官作为皇帝内侍人群,在皇帝的支持下逐步复萌。西汉末年,豪族世家煽动社会舆论,支持世家出身的王莽篡汉成功。然而成为新朝皇帝的王莽,转手开始巩固皇权,通过打压豪族势力、解放世家土地上的农奴等方式,意图加强皇帝统治,却最终被推翻。豪族世家转而拥立起汉室后裔刘秀上位,建立东汉王朝。

      东汉从一开始就是由豪族世家把持朝政,除了最初的汉光武帝、汉章帝、汉明帝等,此后皇帝大多被朝臣和外戚所挟持。东汉的朝臣大多由世家子弟担任,外戚亦经常源自豪族世家。为此皇帝不得不将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并让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

      不同于先秦和西汉时期,从东汉开始,宦官一律有阉身的太监担任。同样在此时,宦官集团成为皇帝施展皇权的利器,而他们兵锋所指的对象,通常就是朝臣和外戚背后的豪族世家。因此东汉宦官的权势,主要来源于皇帝为加强皇权,摆脱豪族世家的掣肘,刻意的提拔和授权。只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宦官群体在权力中枢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依附于皇帝,但又拥有自主意识的利益集团,深深为世家门阀所忌恨着。

      唐朝宦官专权是皇权与藩镇对抗的产物

      唐朝是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朝代。大唐的影响力西及呼罗珊一带(波斯盟好)、东至日本(遣唐使)、北抵西伯利亚(天可汗)、南下中南半岛地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然而如此气象仅仅存在于盛唐,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此后的中唐晚唐时期,同盛唐宛若两个王朝。正是在安史之乱后,一直被抑制的唐朝宦官群体开始崛起。和东汉宦官势力崛起的方式类似,唐朝的宦官同样是在皇帝的扶持之下,作为皇权的工具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之上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藩镇割据、骄兵横行,募兵制度下的士兵更多的效忠于给自己发军饷的将领,而不是朝廷和皇帝。在这种现实之下,如果没有一支足够强劲的禁军作为支撑,来拱卫京畿,震慑四方,那么唐朝天子必然会沦落成为汉献帝那般田地。而唐朝朝廷中枢的禁军叫做神策军,正是被宦官所把持着。

      其实最先,唐朝皇帝并未将中央禁军交由宦官掌管,奈何几任文官大臣不论是能力、威信等均被证明不足以统领军队,更有尸位素餐,中饱私囊者。经历隋唐历任君主的刻意打压之下,东汉至魏晋以来的世家门阀的政治影响力日益消亡,到了晚唐时期,在科举制的大框架下,虽然世家子弟入仕数量占优,但士族庶族开始趋同,差异逐渐缩小了。晚唐的文官,能够文武双全者较少,出身寒门(没有士族门阀家风的道德约束)而结党营私之徒众多。文人难当大任,武将更不敢重用,宦官于是从唐德宗朝开始,成为神策军的掌兵者。

      不过唐德宗为了防止宦官坐大,反过来威胁皇权,先后采取数道措施,将神策军拆分为左右两厢,分别设立左右神策大将军二人、左右神策军统军二人,后又增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来直接掌握军权要职,架空大将军和统军。而在对藩镇的用兵中,唐宪宗更进一步,以亲信宦官代表皇帝执掌军机枢密的要职,确立了宦官担任枢密使的制度。如此演化数十年之后,一个渗透神策军将士、由宦官群体执掌的中央军阀利益集团诞生了。此后皇帝纵然想要拔出宦官势力也困难无比,更罔论宦官权势本就根植于皇权,双方并无根本利益冲突了。

      明朝宦官专权是皇帝个人和皇权体制对抗的产物

      汉朝和唐朝的宦官转正,虽然其对抗的政治势力不同,却均出于皇帝巩固皇权的出发点,但明朝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唐朝末年,朝廷中枢为何占据军事层面对藩镇的优势,颁布两税法意图增加税收,此举虽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力量,但过分沉重的赋税导致了民心的丧失。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内乱四起,最终朱温消灭了大部分中原藩镇,并在白马之祸中将文臣和宦官一同当作“清流”沉入“浊流”之中。后来宋朝建立,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没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豪族,但这种共治天下的信念还在,并促使士大夫阶层继续秉持之。因此宋朝的皇权官僚体制虽然极度强大,但皇帝个人的权力却依旧受到掣肘。

      宋朝的高度皇权集中制度,使得它既没有宦官专权、也没有豪族干政、更没有军阀割据,但却覆灭于外敌入侵。灭亡南宋的元朝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原皇朝制度的运行逻辑,对地方的管控过于松软,不足百年便因天灾和鼠疫崩溃了。朱元璋在宋朝的体制上建立了明朝中央集权统治,并凭借强悍的个人能力,承担了大量工作负担,甚至取消了宰相和中书省。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投入政务中去。此后明朝日益发展出一套强大的官僚体系,不仅能够分担皇帝的部分职能,甚至可以在皇帝缺位的情况下,继续自行维持国家的运转。

      明朝完善的皇权体制有效了压制了历朝历代的大部分隐患,但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同宋朝一样,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也是报以忠君爱国的信条位列朝堂之上的,以维护皇权为己任,即便罢官死谏也在所不惜。但这同样对明朝皇帝的个人权力形成极大的压制。为了对抗作为皇权化身的朝臣们,明朝皇帝屡屡提拔宦官,作为制衡的手段。皇帝为了对抗皇权而扶持宦官,这在中国朝代之中独一无二。后来的清朝皇帝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但清朝皇帝并不需要提拔宦官制衡朝臣,他原本就有与自己联系紧密的包衣奴隶和八旗中人作为倚凭。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三个朝代,其上位的内在逻辑均是出于皇帝制衡朝局的需要,所不同的是皇帝需要对抗的政治势力。其中汉朝宦官主要需在朝堂之上对抗世家朝臣,唐朝宦官则凭借手中军权在对抗朝臣和藩镇武将,至于明朝宦官则是作为皇帝家奴同皇权体制下的朝臣对抗。正因如此,唐朝的宦官才显得最为强势,而明朝宦官在皇帝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深度历史、抽丝剥茧才能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宦官集团作为中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的重要政治势力,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结构变化和皇权制度的发展轨迹。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