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古人读书有技巧!看看古人是如何把书读进去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财富,通过读书,才能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继承前人的智慧,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创新。另一方面,书籍是精神食粮,人活着,不仅需要物质食粮,而且需要精神食粮,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爱读书,还总为不读书找出种种理由。实际上,一个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很大成绩的。做学问,要从爱读书开始。那么,古人有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呢?

      做学问,要从爱读书开始

      读书没有时间?让古人告诉你读书时间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但现代许多人往往认为读书没有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忙,就是没有时间读书。

      后汉三国时期的魏国,出了一个儒宗董遇,他提出了一个读书观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如果读一百遍,估计再笨的人,也能悟出个七七八八的道理。当有人提出谁有那么多时间读书时,董遇说,读书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四季之中,冬天都没有农活了,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一天之中,白天可以工作,但晚上睡觉的时间,可以挤出来读书;遇到阴雨天,不能出去工作,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事实上,不愿意读书的人,冬天可以打牌游戏,夜里可以呼呼大睡,阴雨天可以三五喝酒解闷。不读书,理由可以多多;想读书,怎么会没有时间呢?

      欧阳修

      另外一位古人,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则提出了“三上”读书法。“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所座上。出行骑在马背上,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上床睡觉前,睡不着时,可以躺着读会书,上厕所坐在马桶上,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读会书。这些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完全可以利用起来,通过读书增长点见识。欧阳修利用“三上”读书法,每天熟读三百字,竟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用三年半的时间熟读完毕,七年时间背得滚瓜烂熟。

      如何读进去?让古人告诉你读书方法

      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营养。但很多人不会读书,找理由说自己记性不好,前头读后面就忘了。为此,不少古代哲人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今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

      三国名相诸葛亮,提出了“观其大略”读书法,读一本书,知道这本书的精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来,读死书;晋朝的陶渊明,与诸葛亮异曲同工,提出了“会意”读书法,“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实所谓的“会意”,就是通过读书悟出了人生道理,书与现实相通,书中找到了知音;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把读书比喻为“八面受敌”,所以他读书,每读一遍,领会的精神皆不同,“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学习这本书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这本书中的“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这本书的“人物和官制”,每读一遍,收获各有不同。

      郑板桥

      清代画家郑板桥,提出了“求精求当”读书法,什么求当呢?就是根据自己的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让一个农民读科学家的书,肯定读不懂。那就是不当。找准适合自己水平、爱好和工作需要的类书,还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出精品读,这就是“求精”,不然那么多书,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明代学者张溥则发明了“七焚”读书法,并把他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焚斋”。这是什么意思呢?张溥一边读书一边抄写,差不多了烧掉,然后再读再抄写,这样往返七、八次,书也就背熟、理解了。这样好是好,就是太浪费纸张了。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不这样,他发明了“三读法”,即复读、抄读、游读。复读好理解,抄读和张溥一样,但不烧,至于游读,就是“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了,通过游学增加学问。而清朝的另一位“圣人”级的人物曾国藩,则垂青“读书不二”法,一本书不理解通透,决不读另一本书。这和宋朝朱熹的“循序渐进读书法”异曲同工。

      读书为什么?让古人告诉你读书用处

      读书为什么?有人说为了长学问,有人说为了考功名,有人说为了继承前人的智慧,有人说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三国大帝认为,读书是为了“进步”,他曾经教导吕蒙与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本来是个大老粗,听了孙权的话,加强自身学习,等鲁肃再见到他跟他谈话时,大为惊异,“刮目相看”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读书后的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便是读书的用处。

      吕蒙

      当初吕蒙不爱学习,推脱的理由是“军务繁忙”。也有以“不识字”为理由不学习的。其实,越是文盲越要加强学习,才能由文盲变成“文化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一辈子甘心当文盲了。南北朝时有一个大将叫杨大眼,就是一个文盲,但他找到了一个文盲学习办法,就是“耳读法”,他坐在那里,让别人念书给他听,而他对于所念的东西,全部能记住。就凭这坚强的毅力,杨大眼竟然成为北魏名将、荆州刺史。

      南宋大诗人陆游,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来日在疆场征战时派上用场。那个时候,宋朝受到金国的军事威胁,收复失地就是最大的爱国。陆游“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他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传唱,抒发了他壮志未遂的思想,和三国的诸葛亮同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明代的大思想家,三个完人之一的王阳明,则认为读书是为了成“圣贤”,结果他果然边读书边悟道,最后成为了与孔子、范仲淹齐名的三个“完人”之一。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