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古代是怎么维护血缘关系的?

      古代是怎么维护血缘关系的?宗祠有哪些作用和意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工商业高度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大城市。

      城市化逐渐取代原来的农村,成为新的链接中心,也从原来的熟人社会,步入了陌生人社会。

      很多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的邻居都是同事,亲戚都住在一块,现在邻居都是陌生人,亲戚一年都加不上一次。这是城市化带来的趋势,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但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相当长的时间,是靠着血缘和关系维系着,这种天然的组织,叫做宗族。

      从祠堂看宗族

      可能现在住在城市,很多人没有宗族的概念,但只要在农村生活的朋友,对宗族的概念一定不陌生。

      拿家庭和宗族作为对比,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家庭是小型的血缘组织,而宗族是大型的血缘组织;家庭是强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宗族是弱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弱血缘指的是,组织内这些人有血缘关系,但不是那么强。

      这种形式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没有现代技术作为依托的前提下,宗族组织打破了时空限制,把相隔几千里,血缘关系百分之一的人联系到一起,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那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就在中国的乡村祠堂。安徽省的古徽州区域,祠堂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通过祠堂可以窥探出宗族的发展演变。

      黄山脚下的西递村,有“桃花源”之称,目前人口约1000人,主要都姓胡。这一带就是古徽州,徽商就是出自此地。过去几百年的时间,这座村子总共建了26座祠堂,这些祠堂用来祭祀祖先,举办婚丧仪式。

      现存规模最大的,叫敬爱堂。敬爱堂始建于明代,典型的三进式徽派建筑,门匾上写着四个大字“胡氏宗祠”。最里面的大厅,藏着宗族组织的密码。

      大厅上方挂着一个大匾,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在古代,冬天的祭祀叫“蒸”,秋天的祭祀叫“尝”。百代蒸尝就是说,世世代代都要祭祖。

      牌匾下面,挂着两幅胡氏先祖的画像。画像对面,是一个大大的“孝”字,再加一个忠,是中国古代儒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从牌位和画像来看,可以追溯胡氏家族的血缘故事:

      公元904年,唐朝皇帝唐昭宗,预感自己即将被废,于是把刚出生的儿子托付给部下胡三。胡三带着小孩逃难来到江西婺源,为躲避追杀,这个小孩从此姓了胡,取名昌翼,胡氏宗祠中间的牌位供的就是胡昌翼。

      胡昌翼临死前留下遗训,要求后代不能改回李姓。所以三个牌位中,右边的牌位就是胡三,作为胡昌翼的养父。左边的牌位叫胡士良,他是家族的第五代,有一次外出路过西递,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于是举家搬到这里,成了西递胡氏宗族的先祖。

      通过画像和牌位,可以看到西递胡氏的血缘脉络。这条血缘脉络从唐朝开始,这么长的时间,怎么保证这个脉络不断呢?而且这个村落,可不是只有一个祠堂,祠堂建筑高大精美,宗族成员为什么愿意出钱出力呢?

      祠堂的作用

      祠堂在古代,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是宗族组织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精神象征。宗族组织在很长时间内,为个体提供各种帮助和庇护,以此来维系组织的同心协力。祭祀是宗祠作为公共建筑物的主要功能,用仪式活动来凝聚人心。

      西递胡氏聚居上千年,每到固定节日,宗族成员就会在这里祭祀祖先。祭祀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这套仪式一直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周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祭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也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发展出了宗族这种大规模组织的雏形。每逢重大节日,诸侯王和子孙们都要回到都城,大家按辈分等级,尊卑有序,举行祭祀仪式。这个制度安排的核心只有一条:唤醒大家对共同血缘的记忆。

      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套组织方式走出了庙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

      除了仪式性的祭祀,祠堂还肩负着更重要的现实功能。

      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基层的乡村运转良好,靠的是宗族的自治。古代社会,到了县以下的基层,比如乡镇和村庄,公共产品基本是由宗族提供,有困难的家庭会得到宗族救济。宗族内没钱读书参加科举,宗族会资助学费和路费。道路、水利的修缮也由宗族负责,违反乡规则会被惩罚。

      在西递村,靠种地肯定连吃饭都吃不饱,这里的人要么去经商,要么读书走仕途。宋元之后,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官,徽州人都很成功。而且,中国三大商帮,徽商、晋商、潮商,都是宗族组织高度发达的地区。

      潮汕祠堂

      这里面有什么联系吗?有。

      首先,宗族可以为成员提供信用背书,有了信用,才能外出经商。其次,宗族可以为成员提供政治保护,特别是盐业、茶业、典当,都需要政府特批,这些行业基本都被宗主背景的徽商垄断。

      如此一来,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广。不少人走的太远,就没有经常回来祭祀。那怎么能继续维持宗族凝聚力呢?修族谱。

      姓跟着祖先,中间那个字被宗族规定好了,叫字辈。整个名字只剩第三个字可以自己选。这样的好处在于,茫茫人海中,两个互不相识的宗族成员,靠名字就能知道彼此的辈分。

      族谱

      家谱体量小,成员便于分发携带,就成了流动的祠堂。所以,修家谱还是宗族进行组织管理的大事。

      建祠堂、排字辈、修家谱,有了这一整套管理手段,宗族组织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这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组织发明,中国因此成为了“家国同构”的超稳定社会。

      血缘的归属感

      宗祠是宗族组织的权力象征,通过祭祀祖先、承办公共事务、修编族谱等手段,维护和加强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为什么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正是因为有老人在,膝下子女儿孙才会在节日的时候聚集到一起,让后辈在交流中加深情感交流。一旦老人不在,树倒猢狲散,后辈的联系自然疏远。

      血缘关系,在今天依然是最重要社会关系,但更多是靠着强血缘关系维持,也就是直系亲属。诸如堂亲、表亲这样的弱血缘关系,已经慢慢被同学、朋友、同修等关系圈取代。或许你现在遇到什么事,第一时间不是找亲戚,而是找朋友,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但无论你身处在哪,某一天出现一位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你的身份归属感,一定会触动内心。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