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关于人性的看法,就离不开二程关于人性的说法。程颢关于人本性的说法,大抵是延续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有本心,人的本心是善的,但是人性存在善和恶。即程颐在程颢的基础上表明,人虽然本心属善,但是“才”的好坏,以及后天的习染导致“情动”,继而出现了恶。
1、程颢提出“天理”:人的本心是善的,但人性有善有恶
二程即程颐和程颢,是一对亲兄弟,二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其变法的目的太功利,二人的思想则更加侧重于宣扬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道义。关于人性,在二人的思想中,也有相关议论。
首先,程颢提出了“天理”的概念,意义巨大,对于“天理”的理解,我们可以大抵简单理解为事物自身本来就有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规定和联系等。
关于人性,程颢在其“天理”的观念上做了进一步发挥。程颢从“天理”推出,人的内在规定性就是人性,因为“天理”本就是至善的,所以人的本心就属于至善的存在。但是人世间确实存在着恶,恶从哪里来呢?程颢指明人因为后天的习染和自己的气质影响,导致先天的本心受到遮蔽,继而出现恶。
也就是说,程颢虽然认为人的本心是善的,但是人因为后天习染和人的气质影响,也有性恶的一面。所以在程颢的观念里面,人性有善有恶。
2、程颐:树木之“才”有优劣之分,人之“才”也有“善恶”之别
关于人性中的恶,后天习染比较好理解,那么气质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一点,程颐有发挥解释。在程颐的思想体系里面,气质有时候称为“才”,这个“才”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理解。就好像有的树木可以用来做车轮,有的树木适合用来做栋梁,不同树木的“才”不一样。表现在人身上,不同的人之“才”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所以,人性中的恶,有的是因为“才”不好,有的是因为后天习染了不好的习惯所致,有的则是二者兼具。
此处再做一个简单的整理,以求更加清晰一些。个人觉得,二程思想里面,表现在人身上的“天理”可以看成是人的“本心”,这个“本心”所有人都有,属于“至善”的。但是人性却有善恶分别,那是因为人出生后的“才”有优劣之分,这个“才”大抵类似于“秉性”一般的存在。
就像有的树木坚硬,适合做横梁,而有的树木木质比较软,适合雕刻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才”,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同时,除了“才”导致人性善恶分别以外,还有人在后天学习中染上了不好的习惯等,继而导致善之本心被遮蔽,人性趋恶。
值得注意的是,“才”表现出来的“恶”也好,“后天习染”也罢,它们之所以会造成人性之恶,是源于它们对人之本心的“遮蔽”作用。我们可以把“本心”理解为一级概念,把“才”和“习染”理解为二级概念。而此处的“才”有善有恶,只有“恶”的“才”,才会导致本心被遮蔽,导致人性之“恶”。“习染”一般指的是社会物欲对人的负面影响,导致的结果一般都是“恶”的。
三、总结:二程强调本心属“善”,本心之下的人性有善有恶
所以,如果从二程“天理”之“本心”出发,二程实则最终强调,人最本源还是“善”的存在,但是从二程关于“才”的议论出发,则可以看成二程认为人有性善性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二程思想里面,本心属于人性之上的一级概念,人性属于本心之下的二级概念,本心由至善的“天理”决定,属于至善的存在。而人性受到人的“气质”或者说“才”的影响,有善有恶,同时,后天的习染会导致“情动”,继而遮蔽本心中的“善”,促成人性的恶。所以我们可以说二程强调本心属“善”,本心之下的人性有善有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