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人们常常把韩国、赵国和魏国排在一起说,这并不是偶然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韩、赵、魏先后灭亡又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实际上,战国时代的人常常把韩、赵、魏合称为三晋,三晋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称呼,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称呼。
三家分晋
韩氏和魏氏出自姬姓,是姬姓诸侯的后裔;赵氏出自嬴姓,与秦国的先祖同源。两周之际,天下大乱,韩氏、魏氏、赵氏的祖先效力晋国,凭借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姬万得到了韩原的封邑,毕万得到了魏的封邑,赵夙得到了耿的封邑,从此,姬万以韩为氏,毕万以魏为氏,韩、魏、赵三家亦由此成为晋国的大夫,参与到晋国激烈的政治博弈中。
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削弱公族,加强君权;任用贤才,开疆拓土,为晋国的崛起打下基础。然而,晋献公也是一位十分任性、固执的君主,他宠爱骊姬,爱屋及乌,废长立幼,使晋国的大夫们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魏万的儿子魏犨和赵夙的儿子赵衰在这场战争中选择了支持公子重耳,当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时,魏犨和赵衰也跟着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陪着公子重耳历尽磨难,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后,魏犨和赵衰苦尽甘来,成了晋文公的重要功臣。
此时,晋国的公族势力已经衰微,异姓公卿成了支持晋国国君统治的力量,除魏氏、赵氏外,狐氏、栾氏、先氏、胥氏、郤氏、荀氏等皆为显赫的家族,这些家族在晋文公时期以国家大事为重,在权力场上和睦相处,辅佐晋文公、晋襄公父子成就霸业。但是当晋襄公去世后,这些家族开始以家族利益为重,对最高权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晋灵公时期,赵盾(赵衰之子)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位使国君形同傀儡的权臣。赵盾执政长达二十一年,使赵家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同时,这也把赵家推到了很多家族的对立面。前583年,赵家发生内讧,栾氏和郤氏趁机诬陷赵家有罪,晋景公早就对赵家产生猜忌,于是下令灭赵家,夺赵家封邑。
赵盾的影视剧形象
眼见赵氏就要步狐氏、先氏的后尘,从此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这时,韩厥(韩万的玄孙)雪中送炭,认为赵衰、赵盾之功不可忘,建议晋景公不要使赵氏绝祀,晋景公采纳韩厥之言,遂复立赵武(赵盾的孙子),把赵家的封邑还给了赵武。赵武在韩厥的帮助下走向了复兴家族之路,韩厥则靠着个人忠厚的品行受到晋悼公的器重,成为韩氏家族史上第一个担任晋国执政官的人。也是在晋悼公时期,魏绛(魏万的孙子)辅佐晋悼公称霸中原有功,受到晋悼公的重用,魏氏家族由此实现了崛起。至此,韩、赵、魏三家都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扎下了根。
晋悼公少年英才,雄才大略,比晋景公更懂得抑制异姓公卿的势力,他在提拔韩氏、魏氏的同时,又扶植与晋国国君血缘关系更近的祁氏、羊舌氏,以壮大公族势力。晋悼公死后,才能平庸的晋平公即位,异姓公卿的政治斗争又一次进入白热化状态。前552年,执政官士匄因家族恩怨驱逐栾盈,两年后,栾盈在齐国的帮助下偷袭晋国,差点取得成功,其后,栾盈遭到其他家族的联合进攻,惨遭灭族之祸。在进攻栾盈的军队中,赵武的士兵是其中一份子,因为,栾盈的爷爷栾书在31年前诬陷赵家,是赵家遭到灭族之祸的罪魁祸首,赵武进攻栾盈便是在为家族复仇。
赵武为家族复仇后,在前548年接任执政官,赵家的权势由此得到了恢复。不过,赵武一直没有忘记韩厥的救助之恩,于是,他着力提拔韩厥的儿子韩起,以报答韩厥。赵武在前541年去世后,韩起顺利接任执政官。韩起历经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三朝,在前514年灭掉祁氏和羊舌氏的家族,彻底削弱了晋国公族的势力。同年,韩起去世,魏舒(魏绛的儿子)接任执政官,魏舒联合其他家族瓜分了祁氏和羊舌氏的封邑。至此,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只剩下魏、赵、韩、智、范、中行六家。
赵武的影视剧形象
前497年,魏、赵、韩、智、范、中行六家和平相处17年后,战端再起。这次,魏、赵、韩、智四家联合进攻范、中行两家,双方的战争持续七年之久,最终以范氏和中行氏的全面失败而告终。前478年,智瑶接任赵鞅(赵武的孙子)执政,他飞扬跋扈,野心勃勃,在前458年联合魏、赵、韩三家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后,又在前453年联合魏、韩两家进攻赵家,把赵无恤(赵鞅的儿子)围困在晋阳,赵无恤在紧急时刻策反早已对智瑶不满的韩虎(韩起的玄孙)、魏驹(魏舒的曾孙),联合韩虎、魏驹反杀智瑶,瓜分智氏的封邑。至此,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只剩下魏、赵、韩三家。
在生活中,三角形结构是最稳定的,政治上亦是如此。魏、赵、韩三家联合执政后,晋国再也没有爆发过内战,他们静静地消化胜利的成果,把晋国所有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家产。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魏斯(魏驹的孙子)、赵籍(赵无恤的侄孙)、韩虔(韩虎的孙子)为诸侯,使魏斯、赵籍、韩虔由大夫变成国君。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废掉晋静公,名存实亡又苟延残喘的晋国从此彻底消失。
三国争霸
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时代的开端,这标志着春秋时代“世卿世禄”的社会体制已然被历史淘汰,而如何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就成了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想要解决新时代带来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实行改革了,然而,改革会触犯许多既得利益者,统治者如果得罪这些既得利益者,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故而,统治者对改革往往十分慎重,甚至避免改革。当然,这是在老牌国家经常发生的事情,对新兴国家来说,既得利益者便是统治者,他们对改革的诉求反倒十分强烈。魏文侯,即魏斯,魏氏家族史上第一个成为国君的人,首先对新形势做出了反应。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进行了战国史上的第一次变法。李悝革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鼓励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魏文侯还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建立专业的步兵——武卒。有了雄厚的财力和骁勇的战士,魏文侯便能持续对外开疆拓土。不过,魏文侯没有四面开战,他联合韩国和赵国,把秦国作为主动目标。前407年,魏文侯向赵烈侯借道,派大将乐羊灭亡了中山国。前389年,秦国出动五十万大军进攻魏国,魏文侯派大将吴起指挥五万武卒反击,吴起在阴晋大败十倍于己的秦军,使魏国牢牢控制住了河西之地。
魏文侯的影视剧形象
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魏国迅速实现了崛起。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野心勃勃,开始向东扩张,前386年,魏武侯利用赵国的内乱进攻邯郸,被赵敬侯击退。前383年,魏武侯再次进攻赵国,在兔台击败赵军。魏国和赵国的联盟虽然出现了裂痕,但并不妨碍魏武侯在前376年和赵敬侯一起瓜分晋国最后的土地。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有缝的鸡蛋,赵国自赵无恤之后,频繁发生内乱,究其源头,就在于赵无恤改变了嫡子继承制,改立侄为继承人,开创了非嫡子可以继承君位的先例。赵无恤的侄子赵献侯继位后,赵无恤的弟弟赵桓子废掉赵献侯,自立为家主。赵桓子死后,赵献侯复位。赵献侯死后,其子赵烈侯(即赵籍)继位。赵烈侯死后,其弟赵武公夺位。赵武公死后,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继位,赵武公的儿子不甘心失去君位,便发动叛乱,叛乱失败后,他又勾结魏武侯进攻邯郸。前375年,赵敬侯死后,其子赵成侯继位,赵国再次爆发内乱,这次发动叛乱的人是赵成侯的弟弟,当然,赵成侯是最后的胜利者。总之,赵国的发展伴随着频繁的内乱。
同一时期,韩国的发展稳步向前。韩景侯,即韩虔去世后,其子韩烈侯、孙韩文侯、重孙韩文侯、玄孙韩哀侯相继继位,四位国君与周边国家不断作战,使韩国的实力不断增长。前376年,韩哀侯和魏武侯、赵敬侯一起瓜分晋国了的土地。前375年,韩哀侯又灭亡了郑国,并把都城迁到新郑。前371年,韩哀侯被刺杀,其子韩懿侯继位。
魏武侯的东进政策激化了魏国与赵国、韩国的矛盾,削弱了魏国对中山国的统治。前380年,中山国脱离魏国的统治,成功复国,魏国的疆土从此开始缩水。
与父亲魏文侯相比,魏武侯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他听信谗言,逼走了劳苦功高的吴起。吴起离开魏国后,来到楚国,仿效李悝变法,使楚国迅速实现崛起。楚国的崛起无疑对魏国的南境造成了威胁。实际上,魏武侯早在前385年就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这个人名叫嬴连,也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秦献公在魏国流亡三十一年,亲眼见证了魏国通过变法实现强大的过程,前385年,魏武侯扶植秦献公成为秦国国君,秦献公一回国就实行旨在强大秦国的改革,使秦国走向了变法图强的道路。于是乎,魏武侯使魏国四面树敌,魏国曾经独霸中原的局面再也难以维持。
吴起的影视剧形象
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惠王继位。魏惠王继位前就和自己的弟弟魏缓存在竞争关系,关系十分紧张,魏惠王继位后,魏缓发动叛乱,对哥哥的地位发起了挑战。赵成侯和韩懿侯趁机联合进攻魏国,魏惠王寡不敌众,被围困在浊泽,正当魏惠王生死攸关之际,赵成侯和韩懿侯对魏国的处理发生了争执:赵成侯主张扶植魏缓为王;韩懿侯主张瓜分魏国的土地。赵成侯和韩懿侯各执己见,无法统一,遂各自撤兵,魏惠王转危为安。随后,魏惠王击败魏缓,巩固了自己的君位。
前361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从此把中原作为魏国的发展重心。前353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救援赵国,田忌、孙膑在桂陵大败庞涓。前341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韩国,韩国亦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复派田忌、孙膑救援韩国,田忌、孙膑在马陵大败魏军,杀死庞涓。前341年,秦孝公抓住魏惠王在东部战场惨败的时机,派公孙鞅进攻河东,公孙鞅使诈活捉魏卬,又大败魏军,魏惠王为缓解危局,被迫把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
魏惠王在桂陵、马陵、河东三战皆败,而孙膑、公孙鞅(即商鞅)都曾为魏惠王效力,却不被魏惠王重用,甚至还遭到魏惠王的迫害。魏惠王像父亲那样,把人才送给了敌国,成就了秦国和齐国的崛起,使魏国的霸业再也无法维持。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即位。魏襄王即位后,魏国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前359年,韩懿侯去世,其子韩昭侯继位。韩昭侯在前351年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申不害实行变法十余年,使韩国实现了崛起。前333年,韩昭侯去世,其子韩宣惠王继位。
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其子赵肃侯继位。赵肃侯在前347年平定赵范的叛乱后,与魏国、齐国长期作战,互有胜负。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继位。赵武灵王在前307年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并在前296年灭掉中山国,亦使赵国实现了崛起。不幸的是,赵武灵王在前295年便死于非命。赵武灵王早年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又改立少子赵何为太子,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赵何,赵何即为赵惠文王。前295年,赵章发动叛变,旋即被拥护赵惠文王的大臣平定,赵章失败后,向赵武灵王寻求庇护,拥护赵惠文王的大臣随后围住赵武灵王的宫殿,杀死赵章,饿死赵武灵王,巩固了赵惠文王的地位。
赵武灵王的影视剧形象
自魏惠王、韩宣惠王、赵武灵王以降,魏、赵、韩三国的君主开始称王,取得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而群雄争霸也进入了更激烈更冷血的时期。
秦灭三晋
三晋联盟的瓦解为秦国的东进铺平了道路。此时,商鞅变法已经使秦国走向了强大。为防御共同的敌人,魏国、赵国、韩国虽争霸不休,却也能在某些时候联合起来,一起讨伐秦国,遏制秦国的东进。前318年,魏、赵、韩联合楚、燕讨伐秦国,结果被秦军击败,秦国第二年便展开反攻,在修鱼大败韩、赵联军,取得斩首八万的战果。前298年,魏、韩联合楚再次讨伐秦国,这次,三国联军取得胜利,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魏国和韩国的土地,如愿遏制住了秦国的攻势。
前293年,魏国和韩国联合进攻秦国,秦将白起以少胜多,在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此后,白起就像一股飓风那样,率领秦军横扫魏国、韩国和赵国,极大削弱了魏国、韩国和赵国的实力。前273年,白起在华阳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前262年,白起历经连续三年的战斗后把韩国的土地分割为南、北两部。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为争夺韩国北部的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决战,最终,赵国战败,四十多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前258年,秦国趁胜派军队进攻邯郸,赵国一边顽强抵抗,一边寻找援助。魏国、楚国发兵援助赵国,击退秦国的进攻,赵国遂得转危为安。
白起的影视剧形象
这一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各自招徕宾客,以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皆名扬天下,这便是“战国四公子”。前270年,受平原君提拔的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威震秦国。前260年,接替老将廉颇指挥赵军在长平作战的赵括即为赵奢之子,赵括的军事才能不及其父,最终不敌白起,战死沙场。
前258年,信陵君和春申君在救援邯郸的行动中亲自领兵和秦军作战,立功最大。前247年,信陵君率领诸侯联军讨伐秦国,大败秦将蒙骜,并趁胜追击至函谷关,对秦国威慑一番后撤军。前241年,春申君亦率领诸侯联军讨伐秦国,诸侯联军起初获胜,但在函谷关被秦军击败,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组织过诸侯联军对抗实力强大的秦国。
魏国、赵国、韩国在和秦国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国力日衰,秦国东进再也无法阻挡。前230年,秦军攻占新郑,俘虏韩国末代国君韩安,灭亡了韩国。前228年,秦军攻占邯郸,俘虏赵国末代国君赵迁,灭亡了赵国。前225年,秦军攻占大梁,俘虏魏国末代国君魏假,灭亡了魏国。至此,三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相爱相杀中,一起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