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两个对手,瓦剌和大明,一个是血气方刚的壮年、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这是一个壮年与少年的硬碰硬,少年的明英宗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是,壮年的也先太师,也只是狂笑一时,旋即便遭遇了北京保卫战的惨败。
这场战争的起因就是钱,所以远到不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战后,大明还是大明,瓦剌还是瓦剌。然而,因为这场架打得太惨烈,所以瓦剌和大明遭遇了双输的结果。他们鹬蚌相争了,虽然谁得利不好说,但他俩肯定都是完败。
01.土木堡之变的两个对手:瓦剌和大明
解释瓦剌,就得先说大元之后的草原。大元和蒙古毕竟入主过中原,他们改变了中原,而中原也改变了他们。最深刻的改变,就是蒙古草原的诸部落开始有了法统意识。简单说,就是在谁当草原大可汗的问题上有了共识。大元之后,草原帝国的大可汗只能是黄金家族。别的部落分支,想都别想。但是,黄金家族毕竟人少,后来也没出几个英雄。于是,其他蒙古分支就要做大。
瓦剌,自称卫拉特,是广义蒙古的一支。所以,瓦剌连蒙古分支都算不上。但是,它就是做大做强了,建立了一个草原帝国。然而,瓦剌的头领也先,还是不能称大可汗、或草原皇帝,因为大可汗和皇帝只能是黄金家族。所以,也先是瓦剌帝国的太师,但事实上是一把手。也先野心勃勃、韬略满满,不仅统一北方草原而且征服了东北女真。所以,瓦剌之时的草原帝国,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
大明立国之初,算是武功卓著。但是,传到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之时,大明的武功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即便是想吹牛也没得吹。1427年,交趾叛乱、大明放弃交趾,于是由之前的十四个承宣布政使司变成了十三个,十三省也就是这么来的。自1439年到1448年,大明四次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的叛乱。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空耗了国力。三杨内阁时期,大明的文官系统极为强势。而其原因就是杨荣、杨溥、杨士奇这三个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历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时间足够长、门生足够多、人脉足够强,文官系统也就野蛮生长了。
1449年,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亲政,立即就任用了大太监王振,以其专制朝堂。朱祁镇的目的,当然是打压野蛮生长的文官系统。文官系统肯定不会造反,而且理性上说,它是皇帝的绝对支柱力量。但是,人做事往往都是凭感觉、凭直觉、凭情绪的。你们一群文官那么强悍,我这个皇帝就只能躲在角落中了。所以,明英宗一定要重用太监,才能彰显皇帝权威。但是,皇帝要立威,光抓权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让人叹服的武功。所以,这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一定要在战争上搞事情。
一个是壮心不已的瓦剌,一个是少年豪迈的大明,两个对手一定要擦枪走火了。但是,这个火走实在是太大了点儿。
02.土木堡之变的两个目的:要钱和耀武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钱的问题。
太师也先主政瓦剌,但是还要向大明称臣朝贡。称臣朝拜是次要的,朝贡贸易才是主要的。原因是中原对草原的文明代差。在草原连个铁锅都是奢侈品,草原骑兵就是再彪悍也只能在大明面前低下高昂的头。瓦剌要用自己的战马,美其曰贡马,交换大明朝廷的各种回馈封赏。
每年冬天,瓦剌都要派遣使者贡马朝奉,起初的规模是五十人左右,大明按人数给予回馈封赏。在大明看来,这是是瓦剌的臣服;在瓦剌看来,这却是丰厚的买卖,一个讲政治、一个讲金钱。所以,讲利润的瓦剌当然想尽办法扩大朝贡规模,从五十人增加到两千多人。而且,朝贡的次数也越多越好,只要有可能,瓦剌巴不得天天朝贡。大明也知道瓦剌的目的,但是讲政治的大明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金钱不是关键、政治才是核心,维持边地稳定比啥都重要。
但是,到了明英宗亲政,就不行了。这个少年天子可不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年二月,瓦剌又派人朝贡,实际规模是2000余人,瓦剌却诈称3000人。大宦官王振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不允许瓦剌明目张胆地糊弄主子皇帝。于是,这一次朝贡,大明死活不装糊涂,就是按照实际的人数封赏,而且还把马价减去了五分之四。
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背景起因。大明不糊涂、瓦剌没钱赚;大明很强势、瓦剌更强势。然后,大明和瓦剌就只能兵戎相见了。于是,也就有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瓦剌干掉了大明20多万精锐和五十多位朝堂重臣,甚至俘虏明英宗、兵临北京城。这个结果很严重。但是,从上述的背景原因来看,瓦剌和大明都没想致对方于死地。
首先是瓦剌的目的:就是要钱。
太师也先肯定追慕成吉思汗和大蒙古国,但这只是情怀。作为一个雄主,他的理性分析告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一个原因是蒙古各部忠诚的是黄金家族,而不是他这个太师,所以草原尚需整合;另一个原因是大明真的强,人多、钱多、地方大,也先真没有吞下去的胃口;再一个原因就是变化得太快,年初还朝拜进贡,年底就要问鼎北京,也先的思想真心没准备。
所以,也先的当务之急就是钱,要钱。抓了大明皇帝,他并没有看到大明帝国在向他招手,而是看到了大明的银子在向他招手。所以,也先就是拿着明英宗这个人质,拼命向大明索要赎金。
第二是朱祁镇的目的:就是耀武。
他没打过仗,但是非要去打一场仗,而且要跟最狠的对手瓦剌打。朝廷百官一个接着一个的反对,而这个少年天子却固执己见、无动于衷。
仅仅就是大太监王振撺掇的吗?一定要搞清主次关系,太监是皇帝的奴才,而且是皇帝的私人奴才,而皇帝才是主子。皇帝有错误,大臣可以批评,但太监不能批评,就是错误也要执行。这就是奴才与臣子的区别。所以,正是因为朱祁镇想打仗,所以大太监王振才会推波助澜。
那朱祁镇为什么要打仗呢?
三杨之后,大明朝堂的文官系统野蛮生长,而且已经从朝廷长到了宫廷。这时候,大明皇帝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少年皇帝,自然有冲动的荷尔蒙支配,但是也有理性分析。朱祁镇就是要立威,要打一场大胜仗给朝廷百官看看自己是个什么皇帝。所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带走了半个朝廷,原因就是扬威战场得有观众。
所以,朱祁镇的目的是耀武草原,然后巩固自己的皇帝权威。这个大明皇帝真的没想把瓦剌怎么样,也没想把草原怎么样。揍一顿、打服了,然后咱们还是继续朝贡交流,大明要政治、瓦剌就朝拜,瓦剌要银子、大明就给钱,两国邦交也就如胶似漆了。
03.土木堡之变的同样后果:鹬蚌相争
土木堡之变后是北京保卫战,瓦剌不仅没能拿到更多的钱,而且彻底领教了中原大炮的厉害。于是,之后就只能躲在蒙古草原耀武扬威了。
经历大元入主中原,草原帝国确实建立了法统的共识。但是,草原的底层逻辑还是强者定章程,谁是雄主、谁能打胜仗、谁能抢掠多,谁就说了算。而北京保卫战,瓦剌损兵折将而回,也先这个草原雄主只能低下了高昂的头。
要彻底实现草原诸部的拥护,也先需要一直战场扬威,然后才能靠着自身的威信颠覆黄金家族的法统共识,最后取而代之。但是,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之后,大明和瓦剌算是彻底交恶了,即便表面和好,也是你提防我、我提防你。也先这位雄主,也就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公元1453年,也先击败黄金家族的岱总汗、孛儿只斤·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但是,也先因为没有更大的威信,所以随即遭遇诸部叛乱和部下刺杀,而后也先的瓦剌帝国分裂。
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又爆发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再立。前有二十万精锐尽丧,再有朝堂连续跌宕,大明肯定是伤筋动骨了。
土木堡之变中,大批靖难老臣战死。朝廷上就少了这支勋贵力量。而得位不正、历史无光的明英宗朱祁镇,与官僚系统之间的猜疑越来越大。所以,太监力量迎来了快速生长的春天。大明的权力格局,就是皇帝、太监和大臣之间斗地主,简单说就是皇帝和太监联手斗大臣。君臣关系如此猜疑、权力格局如此混乱,那大明帝国就止不住地下坡路了。
所以,土木堡之变的后果就是大明与瓦剌鹬蚌相争,争来争去是同样的双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