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朝,在现在的网络上评价可谓是两极分化。贬损者称其为“挫宋”,意为宋朝军队战斗力很挫,被辽、西夏、金、蒙古各路北方民族轮番暴虐,不但要送上岁币,甚至还要称臣称侄,也算是中国主要王朝里的一个奇葩。而吹捧者则给宋朝冠上“铁血强宋”的称号,号称“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战争胜率最高的一个王朝”,抗辽抗金不在话下,对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都能抵抗上四十多年,战斗力堪称强悍。其实,应该说,这两种过于极端的评价都是不够客观的,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中国古代主要王朝中确实是属于比较低下的,宋人自己评价宋朝是“积贫积弱”,这里的“积弱”主要就是指军队战斗力弱,在对外战争中确实表现比较糟糕。不过,在大伊万看来,这主要是宋朝不合理的军事制度造成的,宋军在很多时候也能表现得很有韧性,并不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那么,宋朝的军事制度不合理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这就是本文要为您分析的了。
大家都知道,宋朝开国的时候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天下那叫一个乱。任何一路藩镇军阀,只要手上有精兵强将,就有可能夺取皇位,改朝换代。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位子,就对军制进行了改革,把各个藩镇的精兵都收拢到中央,组成所谓“禁军”,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里咱们要澄清一个概念,宋朝的所谓“禁军”,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上的拱卫皇帝的近卫军,而是指归宋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国家正规军,可以说是宋朝的“中央军”。宋朝的“禁军”虽然大部分集中在首都开封,但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部署,并不是只用来拱卫皇帝。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各路精兵都收归中央所有
宋朝禁军的数量在开国之处是比较少的,赵匡胤刚建立宋朝的时候,禁军数量只有数万人。后来随着宋朝统一战争的进行,被灭亡的南方各国军队中的精锐将士也被不断编入宋朝禁军之中,这样一来,宋朝禁军数量就开始迅速扩大了。到赵匡胤执政末期的时候,宋朝禁军的数量已经达到十九万人了。到了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执政的时候,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宋与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宋军两次北伐燕云,都被辽国打得惨败而归,宋太祖留下的精兵强将几乎被辽国杀了个干净,宋朝禁军质量直线下滑。为了抗衡咄咄逼人的契丹铁骑,宋太宗只好以数量来弥补质量,宋朝禁军在短短二十年间数量就猛增到了三十五万人。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宋朝的形势就更囧了。除了北方强大的辽国,西北地区的西夏又开始崛起,几次交战,打得宋军屁滚尿流。宋朝为了对付北、西两路强敌,只好继续扩大禁军数量。宋真宗时期,禁军数量达到了四十三万,宋仁宗时期,禁军数量更膨胀到了骇人听闻的八十二万!《水浒》中的所谓“八十万禁军”的说法,指的就是宋仁宗时期的禁军数字,还真不是夸大其词!
宋人画作中的北宋禁军精锐骑兵
粗看起来,宋朝统治者的建军思路似乎非常奇葩,不断扩大军队数量,以求抗衡强敌。但是细究起来,其实也是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因为宋朝自太宗年间两次北伐惨败以后,开国的精兵几乎丧尽,对辽只能采取守势。而由于燕云十六州不在手上,宋朝无法利用燕山山脉的地形构筑长城防线。在宽阔平坦的华北平原上,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要想防御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只有以兵为城,处处设防,靠巨大的数量来弥补机动性和地形的不足。而西夏崛起以后,西北有利于防御的地形也尽被西夏占领,宋军也只好处处设防,以军队数量来加以弥补。所以,宋朝禁军的数量也就只好不断膨胀下去了。
西夏地形图,可见夏宋边境最利于防御的山脉都在西夏控制下,这让宋朝的防御产生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宋朝军队的膨胀并不只限于禁军,作为宋朝国家正规军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厢兵”的数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膨胀。所谓“厢兵”,意思就是“辅助兵”。按宋朝开国的制度设计,能打的精锐士卒都编入中央直辖的禁军,淘汰下来的老弱士兵就编入厢兵。禁军战斗力强,战斗任务基本都由禁军承担,而厢兵则充当禁军的辅助兵,负责搞搞后勤运输、修桥铺路之类的任务,基本上不参与战斗。到了后来,随着禁军规模的扩大,作为辅助兵的厢兵自然也就跟着规模扩大了。厢兵的来源,一部分是年纪大了淘汰下来的禁军,一部分是因犯罪被充军的犯人,《水浒》里被发配充军的林冲就属于这种,还有一部分就是招募来的没饭吃的农民。宋朝的国策,是“化盗为兵”,每逢地方上遇到自然灾害,大批受灾农民没饭吃了,宋朝官府怕他们造反,就大批招募他们充当厢兵。按照宋朝制度,厢兵六十一岁才退役,但是水旱蝗灾年年都有,年年都要招募一批灾民当厢兵。进的人多,退的人少,自然厢兵规模就越来越大了。宋太祖末期的时候,厢兵人数为十八万人,到了宋太宗时就达到了三十万人,到了宋仁宗时膨胀到了四十三万人。加上八十二万禁军,宋朝国家正规军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五万人,可谓规模惊人!
《水浒》中林冲被发配充军,当了一名看守草料场的厢兵
军队人多了,开销自然就大了。宋朝的禁军和厢兵都属于招募来的志愿兵,都是需要付工资的。按宋朝的薪酬标准,禁军士兵一人一年工资是五十贯铜钱,厢兵一人一年工资是三十贯铜钱。由此计算,到了宋仁宗时期,禁军一年工资就需要四千一百万贯,厢兵需要一千三百万贯,合计五千四百万贯。这还只是士兵工资,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级军官将领的俸禄,以及武器装备生产、维护的费用、训练的费用、四季置装费、士兵退役一次性补贴、逢年过节的例行赏赐等等。全口径计算起来,宋朝的军费开支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按宋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岁所用养兵之数,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养兵之费,在天下十之七八”,“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只在二分之中”。可见,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都要花在军队开支上,再加上宋朝固有的“冗官”、 “冗员”的俸禄开支,每年的财政收入开完工资基本分文不剩,而宋朝每年还要给辽和西夏巨额的“岁币”,结果财政年年都是亏空状态。如此囧的财政状况,你说宋朝是“富宋”,那估计宋朝人自己也要笑了。
北宋发行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其实是宋朝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的重要手段
钱花了这么多,照理说宋朝军队应该战斗力也还可以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么多钱砸下去,宋朝军队的状况却是一塌糊涂。首先看禁军。宋朝八十万禁军,由于一旦入伍就是终身服役,一直到六十一岁才退役,“铁饭碗”一端就是几十年,大部分人都成了混日子的兵油子,谁也不会上了战场拿命去拼。再加上宋朝皇帝又不信任将领,不敢让将领长期带兵,都是临打仗了才东拼西凑搞一支军队交给将领,导致了兵将之间根本不熟悉,也不信任,上了战场根本没法指挥。如此一来,宋朝禁军的战斗力就相当堪忧了。在同西夏的战争中,西夏人一听说对手是宋朝禁军,无不欢欣鼓舞,而听说对手是当地的乡兵(即民兵),反而担忧起来。正规军战斗力还不如地方上的民兵,这也就确实够尴尬了。
北宋画作《大驾卤簿图》中的北宋禁军,衣甲华丽,但其实战斗力一塌糊涂
禁军如此不堪,厢兵就更完蛋了。上面说了,宋朝的厢兵基本没有战斗能力,干的全是杂役苦力的活儿——修城墙的叫壮城军,造兵器的叫作院军,疏浚河道的叫清河军,造战船的叫船坊军,等等等等。厢兵不但活重、钱少,而且地位特别低下,宋朝官府基本不把他们当人看,一定要把他们的血汗榨干为止。比如宋朝实行茶叶专卖,四川作为茶叶主产区之一,四川的厢兵就要负担向陕西运输茶叶的任务。秦蜀之间,重山峻岭,极其难走。但是官府根本不管厢兵死活,只要运输误期一天就要判一年的徒刑,结果厢兵们只好拼命赶路,死于路上的不计其数。除了官府差遣,管理厢兵的官吏们也可以任意差使厢兵为他们个人服务,反正工资国家出了,他们都是白用劳力。《水浒》里沧州牢城营的施恩,就是一个管厢兵的小头目,居然也可以差遣厢兵为他的“快活林”酒店服务。所以宋人对此常有诟病:“今自一州守贰,下至官观、里居之士,皆破兵为白直,冗占私役。诡名重叠,其弊百出,皆原于厢军。”
《水浒》里的沧州牢城营里有很多被发配充当厢兵的罪犯
眼看着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就要拖垮宋朝,宋朝的有识之士们也在积极寻找改革的办法。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宋神宗继位以后,重用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这次变法的重点就是要减少冗兵,压缩军费开支。首先,王安石把宋军士兵退役的年龄从六十一岁提早到了五十岁,这样一来,就把一大批年纪太大的老兵淘汰了出去。接着又对禁军和厢兵编制进行核定,对不满员的编制进行合并,裁撤了一大批军官。经过几年努力,宋朝禁军数量被裁减到了五十六万人,厢兵数量被裁减到了二十二万人,合计不到八十万人,比一百二十五万人的最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样就节省下了大量军费。且由于汰弱留强,狠抓训练,也使宋军战斗力有所提高。王安石在主持裁军的同时,又推行保甲法,企图恢复古代的兵民合一制度,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这样将能够彻底扭转宋朝的财政状况。
王安石变法,重要内容就是对宋朝军队进行精简优化
应该说,王安石进行的军事制度改革还是颇有成效的。经过改革以后的宋军战斗力有了显著增强,取得了“熙河开边”的重大胜利,收复了青唐六州,大大改善了西北的战略态势。然而,对于积重难返的宋朝来说,这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随着王安石被反对派逼得下台,宋神宗又轻率发动五路攻西夏之战遭到空前惨败,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也随着王安石变法一起,宣告无疾而终,大宋王朝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此后数十年,围绕着变法问题,宋朝内部党争不断,政策变化不停,却始终没有解决“冗兵”问题。直到女真铁骑南下,被“三冗”拖垮的宋朝终于演出了“靖康之变”的悲剧……
位于陕西榆林的北宋永乐城遗址,宋军在这里遭到了空前惨败,宣告了五路攻西夏之战的彻底失败,宋神宗的变法事业也就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