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5年,大唐征服吐谷浑,将祁连山南北的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全部纳入帝国治下。于是,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敦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沙漠、草原和绿洲地区,广义上涵盖亚洲的中西部地区。简单说,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的几个斯坦国。
虽然幅员广袤,但西域始终没能诞生统一的大帝国。原因是地理条件不支持。以天山、锡尔河为界,以北的草原地区,联通蒙古高原,属于草原游牧区;以南的沙漠绿洲,联通河西走廊,属于绿洲定居区。所以,西域的草原地区往往成为北方游牧帝国的一部分;而南方的绿洲又不足以支撑统一帝国。于是,西域一直都是小国林立。
大唐要控制西域,首先遭遇的就是天山南麓的西域小国。自东向西,依次是高昌、焉耆和龟兹。这三个王国不仅实力雄厚而且正挡在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上。
01.一战灭高昌:唐军未到国王吓死,唐军即到援军请降
无论是高昌还是焉耆,甚至强国龟兹,它们都不敢挑战大唐,因为国家太小,没有挑战的资本。而大唐呢?只要通道畅通、诸国臣服,也不会劳师远征。但关键是这地方还有一个草原帝国——西突厥。
高昌国在西突厥的鼓动下,拦阻入唐朝贡的西域使者,同时攻打焉耆、伊吾等唐朝属国。李世民向高昌国下诏问罪,要求其国王到长安谢罪解释。高昌王麴文泰称病不朝。于是,大唐立即发动高昌灭国战。
天时地利人和,西突厥和高昌国全都占齐。近水楼台先得月,高昌之所以依附西突厥,就是因为自己与西突厥离得更近,都在西域、互相了解。而且,在大唐出兵之前,西域小国多与西突厥暗通款曲。如果这些因素还是次要的,那么地利就更重要了。
作为守势一方的高昌国,距离大唐7000里,同时中间还有2000里沙漠。跋涉七千里征战灭国,大唐的军队怎么可能过来?即便过来了,也是强弩之末。
但是,大唐就是出兵了。
公元639年,天可汗李世民诏令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由长安起兵,经瓜州、沙州,驻兵伊吾,在柳谷赶造攻城器械。另诏令契苾何力为葱山道行军副大总管,由酒泉出发,经居延泽,汇合薛延陀,沿天山北路进攻可汗浮屠城。
据《姜行本纪功碑 》所载,交河道行军,牛进达的右军15万人、萨孤吴仁的左军15人。据此推测,此次出兵规模至少在50万人以上,因为还有侯君集的交河道中军、契苾何力的葱山道的突厥、契苾联兵以及薛延陀的助战骑兵。
《姜行本纪功碑 》孤证难支,不敢推测有如此大的征战规模。因为高昌灭国,唐军也就俘虏八千多户、不到四万人口。但是,唐军的出兵规模肯定不小,而且是对高昌国的灭国之战。
李世民如此决心、唐军如此规模,再加上大唐的威名四方和武器代差,高昌国灭国在即。
唐军未至,高昌国王麴文泰直接吓死,其子麴智盛继位,固守高昌城。
侯君集大军连破柳谷、田城,兵逼高昌城下。高昌攻坚战,唐军充分发挥了武器代差的优势。将作大匠出身的姜行本,打造的攻城器械,在此战中大显神威。唐军立五丈巢车、俯瞰高昌城,同时“填隍引冲车,飞石如雨”。
麴智盛野战不敌、守城不力,于是只能出城投降,高昌国灭。大唐在其地置西州(今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并在交河(今吐鲁番西北)置安西都护府。
当然会有西突厥的援军,西突厥一直有做大国的雄心。所以,小弟高昌国遭难,西突厥这个大哥必须出手。但是,西突厥大军行至可汗浮屠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时候,畏惧唐军彪悍,未敢交战便直接投降。
02.两征焉耆:大唐安西都护府,三千战甲可灭国
焉耆,位于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交界地区。高昌之战的一个渊起,就是高昌入侵焉耆。大唐出兵,算是救焉耆于水火。所以,大唐与焉耆不仅应该相安无事,而且应该与子同袍。
但是,还是因为西突厥。西突厥做大,其影响力必须要向天山南麓的西域诸国渗透。高昌被灭,焉耆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拉拢对象。
于是,焉耆反水,大唐出兵。
公元644年,大唐安西都护郭孝恪上表请征焉耆。当年八月,李世民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讨伐焉耆。
征战焉耆的出兵规模,远不及灭国高昌。原因就是大唐已经在高昌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打击半径不是以长安为中心,而是以交州和西州为中心。动员的部队主要是西域驻军和属国部队,作战半径不会几千里远征,征战的目的不是灭国而只是征服。
唐军尚未出发,焉耆国王龙突骑支的三个弟弟,便跑到西州向唐军投降。于是,郭孝恪以龙栗婆准为向导,进军焉耆。唐军夜间悄悄渡过城外盐沼,佛晓时分爬上城墙,而后突然发动进攻,斩虏七千,生擒焉耆国王。
战后,郭孝恪以栗婆准主持焉耆国政,而后退军。
但是,唐军刚走,西突厥的援军就兵临焉耆王城。突厥人抓捕龙栗婆准还不算完,立即派五千骑兵追击唐军。但是,此时的大唐是主雄臣强,西域都护郭孝恪回马一枪,就在银山(今新疆托克逊西)击败突厥追兵。
但是,焉耆还是被西突厥控制。突厥人阿史那处那,作为征服者,把持焉耆国政。后来,阿史那处那,还派使者向大唐出使。李世民认为突厥人是在挑衅大唐,斥责焉耆使者。西突厥震恐,不敢直接霸占焉耆。而后,焉耆拥立龙栗婆准的堂兄龙薛婆那支为焉耆国王。但是,龙薛婆那支,仍旧举国依附西突厥。
于是,大唐就只能再次征战焉耆。
03.终战灭龟兹:焉耆和龟兹捆在一起打
龟兹是西域大国,位于焉耆以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龟兹国,汉时旧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公元647年,白诃黎布失毕继位后,便停止向大唐朝贡,同时攻打邻国,彻底依附西突厥,挑战大唐的西域秩序。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发兵龟兹,令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征发铁勒十三州及突厥、吐蕃、吐谷浑等胡族军队10余万人,进攻龟兹。
要打龟兹,必征焉耆,因为焉耆正好挡在龟兹之前。于是,唐军率先攻克了焉耆北部的处罗、处密二部,焉耆王龙薛婆那支弃城而逃。唐军穷追不舍,将其俘获,并立龙薛婆那支的弟弟为焉耆国王,使焉耆国作为唐朝的藩属国。
攻灭焉耆之后,唐军向龟兹腹地进攻。高昌和焉耆仅是几千军队的作战规模,而龟兹竟派出了五万大军,在多褐城决战唐军。
唐将韩威接战后佯败撤退,龟兹全军出击。韩威在与曹继叔所部汇合后,便立即发动反击,大败龟兹追军,并乘胜追击80里。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退保都城伊逻卢(今新疆库车北)。
公元648年11月,唐军主力攻克伊逻卢,白诃黎布失毕,再退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以东)。唐军继续追击,在拨换城下,阿史那社尔连攻40天,于当年闰12月破城。
破城之后,唐军与龟兹军继续在拨换城鏖战,唐安西都护郭孝恪战死。其后,唐军曹继叔、韩威所部击败龟兹丞相那利所部,斩首三千。再后,那利集结龟兹在天山北部的万余大军争夺拨换城,唐军曹继叔所部主动迎击,阵斩八千余级。那利单骑逃跑,后被龟兹降兵抓获,送交唐军。
拨换城之战后,龟兹诸城纷纷投降,大唐在其地设立龟兹都护府,威震西域。
05.大唐与草原霸主的三国演义,还剩最后一个
平灭东突厥后,薛延陀雄踞长城以北,西突厥雄踞天山南北,大唐征服吐谷浑之后,也将势力插手到草原。
在草原之上,大唐、薛延陀与西突厥上演了一场三国演义。三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天山南麓的西域诸国。
李世民是一位懂得草原逻辑的皇帝,所以在捭阖草原的问题上,大唐处处上风。在薛延陀的助战下,唐军攻灭高昌国,建立西域都护,把触角钉在了西域,威慑草原诸部。
随后,立即将目标锁定在了薛延陀。公元646年,唐军攻灭薛延陀汗国。公元647年,大唐在薛延陀及铁勒诸部设立“六府七州”。
龟兹之战后,大唐在北部全定草原,在西部全定西域,而下一个目标就是西突厥。
解除北方草原的威胁,就要攻灭薛延陀;而彻底解除北方草原的威胁,就要控制西域;而彻底控制西域,就要与西突厥一战高下。
攻灭薛延陀,大唐开疆叶尼塞河;征战西域,大唐出兵万里之遥。超远距离的对外征战,大唐是不是穷兵黩武?
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
李世民懂得草原逻辑,也懂得战争逻辑。所以,他能够在安中国与威四夷之间把握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便北方征战万里、西域征战万里,还有征战西南、征战高句丽,大唐不仅没有被战争拖垮,反而越战越强。
原因就是中原和草原这对矛盾不可止息,其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出兵万里与守战长城,总之都要面对中原和草原这对矛盾。所以,与其守战长城而中原时被劫掠,莫不如万里征战而畏服四方。
大唐是传统王朝中少有的不修长城的朝代。
元朝不修长城,是因为从未褪去草原底色;清朝不修长城,是因为捭阖了草原、西域和高原。
源自北魏的大唐,早已褪去了草原底色,因为北魏时期就开始修长城。至于捭阖草原,清朝可以借力雪域高原的信仰资源。但大唐的时代还没有这个可能。李世民向草原讲天可汗的故事,这已经实为难得。除此之外,就只能是征战不休了。在他那个时代,生存空间只能是打出来的。
但是,也只有李世民能够把握战争和和平的度,其后世的继任者以及后世王朝都难以企及。要么过度征战,把自己搞得民穷兵疲;要么忘战必危,把自己搞成他人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