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
  • 首页|资讯|书画|艺术家|展览|诗词|国学|历史|故事|学堂|论坛|商城
  • 历史
    • 首页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首页 > 史料杂谈 > 古代的银子到底长什么样的 不仅不光,而且布满牙印
    • 古代的银子到底长什么样的 不仅不光,而且布满牙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常不可或缺的钱币经历了无数种演变,才变成我们如今通用的人民币。人民币轻便易携带,数额的计算也非常简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而在旧时人民币还未出现时,银两才是人们称量货币的主要形式。

        银两又叫纹银,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到了清朝还出现了实、虚银两之分。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白花花的银两,其实不是古代银子真正的样子。实际上,古代民间常见的银子不仅不光亮,而且布满牙印,颜色多呈灰黑色,扔到地上也许你都没法将它认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得从它的币值说起。

        我们脑海中对银子的固定印象一般都是船型的银锭,也就是银元宝,然而在古代,平民百姓是几乎不可能用银元宝进行交易的。银子在旧时是价值非常大的货币,比如唐朝贞观年间,一两白银就相当于如今的几千元;清朝道光初年,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文钱,鸦片战争时涨到了一千六七百文,咸丰时期已经达到两千三百文之高,银元宝更是价值高得可怕。所以一般电视剧中出现的白白胖胖光洁发亮的元宝几乎都是官银,在市面上很少流通。

        那么普通老百姓的交易用的除了铜板,就是碎银居多了,碎银不像如今的人民币有固定的币值,在市场上流通时如果要找零就必须将其打碎。于是从宋代开始,大概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人们就开始使用一种名叫“戥子”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精确地进行称量,交易的时候称量出与货物相等价值的银子,就可以将其剪成合适的碎块。

        剪成碎块了,银子自然就不复当时铸造出来时候的形状,反而变得像一颗颗碎石头。加之交易的过程中银和空气以及人体接触,与空气和汗液中的硫化物发生反应,银就会变黑。天长日久,银子自然就变得黑不溜秋的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纯银的硬度是不高的,古代铸造银子时有些黑心商人为了牟利,会在银中掺入铁块。这样银两的价格会大大降低,在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硬度会改变。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水印、花纹等方法识别出假钱币,但古代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牙咬。古人在用银子交易时,为了辨别真伪常常咬一咬手中的银子,咬得动的就是真银。这样流通得多了,银子自然就会坑坑洼洼、布满牙印了。

        这么几道程序下来,银子在流通过程中慢慢发黑、被剪碎、被牙咬,绝大部分就演变成了黑漆漆面目全非的模样。要说它像银子,倒不如说更像一块块黑石头,放在现在是绝对没几个人能认出来的。至于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吃一顿饭就扔给店家一大块银元宝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几乎不可能会发生的。

    • 热点推荐
      01古代圣旨为什么没有人造假 光材料就不是一般人能得到02古代男子是可以休妻的 那么女子能不能休夫03同样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独孤皇后为什么要废长子的太子之位04古代为什么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其实道理很简单05朱元璋长相之谜:普通帝王相最接近朱元璋原画像06深受吕布器重的三员大将中 最后招降的人分别是谁07古代休妻的男人也有不少人 陆游渣男的称号是怎么来的08明朝时期的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是如何拿到自己的工资的09古代守城战中士兵射完弓箭怎么办 草船借箭的典故了解一下10历史上免死金牌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这东西在当时有什么用处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