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结婚只要有花轿来抬就行了,未必是八抬大轿,女子也未必都钟情于八抬大轿,这是对古代民俗的一种错误理解。
其实古时“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嘴里,并非褒奖之词,而多是含有贬义,意思是请人不动,摆架子,像大官员一样。这句话既用在娶亲上形容女方的架子大,或者是要价太高了。
说到轿子,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轿子在古代主要是官员,尤其是文官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古代官司员所在的级别不同,轿子的抬的人数也就不一样,轿子的装饰与颜色也不相同,连鸣锣开道敲锣的数量也不同,这是种礼数是十分森严的,稍有僭越就会有杀身之祸。
那谁才有资料格坐八抬大轿呢?这里就讲一下清朝时能坐八抬大轿的人。清朝对这种礼制有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出行时只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只有出了京城,且要代表朝廷到地方检查工作时才能坐八抬大轿。如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的轿子。但如果是以个人身份办私事,如省亲访友之类,也不能乘八人抬的轿子,只能座四人抬轿子;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的轿子,督抚部属乘四人抬轿子。
古代轿子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矩,皇帝坐轿颜色为金黄轿顶,或者明黄轿帏,高官坐轿的颜色为枣红色,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坐轿的颜色为绿色。
据《东京梦华录》、《五杂俎》记载,用轿子迎娶新娘应是从宋代中期开始,那时就有人用轿子迎亲了,但不知从何人开始。开始时只是一些官家和富贵人家用轿子迎亲。当时北宋灭亡后,王室逃到江南,也有很多的贵族和精英跟随来到长江以南,他们沿袭了在汴京的形成的用轿子接亲的习俗,于是,这种习俗在南方流传开了,从些以后用轿子迎亲在中国民间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载,但这本书里没有说用的是几抬轿子。
从明清时期的小说来看,尤其是描写市井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来看,里面有不少篇章描写迎娶新娘的场面,但并没有写明迎亲时用的是八抬大轿,倒是描写了四人抬的喜轿。由此看来,过去迎亲的喜轿大多数都是四人抬的轿子,可能是在某段时期,少数用八人抬的是为了显摆的高官家庭,或者是有钱的人家,一般的百姓家庭既用不起,也不敢这做嚣张。要不然,从古至今,“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成了一句揶揄的话呢?看来八抬大轿是古代小老百姓一种梦想,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并非古时普遍在民间流行的习俗。
结婚坐花轿的讲究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繁文缛礼,如装轿、踩轿、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颠轿、落轿等等。当然地方不同,礼仪也不同,上面的环节有的不一定都有,有的地方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环节。下面从这一系列的繁文缛礼略举三个礼仪环节加以说明,以增加读者的印象。
装轿
也就是把花轿装饰一下。在中华大地上,地方不同,装轿的习俗有别。如有的地方由男方装饰,女方不用管;有的地方由男方装饰好后,女方再装饰一番。有的用红绸扎花悬挂在花轿的四个角檐上,有的地方在花轿的前面贴有一副对联和横批,有的挂着各种吉祥物饰品等等。中国大多数地方装花轿的时候,都要请人说一些吉祥话语。
踩轿
踩轿的习俗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但在湖南的湘西南苗族与侗族地区还保留了这种习俗。也就是在新娘上轿之前,由女方的姐妹、婶婶、姨娘等女人,一般是两到三个,走上轿子里,然后轿夫抬着轿子,轿子上的女人就在轿子上用力摇晃。踩轿的目的主要是看轿夫抬轿子稳不稳,有没有脚力。如果轿子不稳,娘家人就要男方换轿夫。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新娘“晕轿”,就像现在有人晕车一样。
上轿
也就是新娘子出门上轿。这一点也是不同地方风俗不同,如汉族地区一般由新郎背着新娘、或是抱着新娘放到轿轿子上,也有由伴娘引领新娘上轿的。湖南湘西南苗族和侗族地区则是由娘家的亲兄弟背着上轿,而新郎一般不到女方家里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