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史料杂谈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

      1644年,当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北京的时候,很多汉人士绅和官僚群体等在北京城下迎接吴三桂的到来。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将迎来的是谁。

      消息闭塞的时代,他们只看到李自成匆忙撤出了北京,还以为是吴三桂率领明军反败为胜,在上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要光复明朝的江山。

      然而,当这群遗老遗少看到一队队辫子军向他们走过来,才知道吴三桂是投靠了清军,而骑马向他们走来的,是清帝国的摄政王多尔衮。

      看到这种景象,很多士绅立马闪人了,还有一部分人将错就错的将多尔衮迎进了明皇宫仅存的武英殿。

      与两个月前李自成进京时官僚士绅纷纷投靠的景象不同,官绅们对于来自关外的清帝国充满了陌生与敌意。

      毕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如今的多尔衮,明帝国与后金和满洲人进行了数十年的血战,彼此都是敌国的身份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抹去的。

      而且,满洲文化和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生活习惯、发饰服饰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接受。

      在大多数明朝官僚士绅的眼中,已过江南的南明政权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西逃的李自成是他们的第二选择,毕竟大家都是汉人,无非是改朝换代而已。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清军的军事行动遭到了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士大夫也大多不愿投靠这个异族政权,不愿接受“亡天下”的结局。

      前明官僚士绅,一批一批的南下,投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时人曾写道“昨闻泛海诸臣,漂没者七十余艘。乐哉诸臣,幸得免于一留再留”,从70余艘这个数字,就可以感受到南下的官绅群体数量有多大了,而后一句则可证明他们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所以,清军入关的一开始,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他们的一腔热血在南明政权和大顺政权的眼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李自成早些时候忙着“追赃助剿”已经遭到了广大士绅群体的反感和厌弃,虽然李自成竭力挽回,但随着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上遭到各地地主团练的普遍反抗,已经没有机会再向他们展示大顺政权的善意。

      而现在,初立于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在忙什么呢?一方面在忙着内斗,清除有可能导致位置不稳的的宗室和实权大臣,另一方面,在忙着清理那些“从贼逆臣”们。

      前明官员陈名夏曾在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曾表示投靠,当清军入关时,他没有跟随李自成一起西逃,而是选择了南下效忠南明,然而当他来到南方时,却听说南明朝廷正在捉拿“从贼逆臣”归案,他自己也在名单之中。吓得陈名夏慌忙北逃,重新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事实上,对待大顺政权余部,也可以看出南明一干人等的政治短见。当清廷呈破竹之势打败李自成的时候,南明政权竟还帮着打击李自成余部,丝毫没有意识到谁才是最大的敌人。还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首先意识到,应该团结南明政权共同对清,经过反复的摩擦才最终被南明所接受,而那时,已经大势已去了。

      本来在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的这个时间节点,清军尚未站稳脚跟、李自成又被士绅所抛弃,南明是有很好的机会恢复中华的。

      然而,势力已经窘迫,南明朝廷却不思振作,没有认识到清帝国的野心,反而花费有限的精力排斥异己,追究历史的过错,这使得南明丧失了这个难得的短暂机会。

      所以,南明的人心,是他们自己胡作非为而失去的,也怨不得谁。

      虽然南明没有抓住机会,但清廷却很清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早在入京之初,清廷之中就有人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疾行征聘,先收人望”。多尔衮接受了这个建议。

      多尔衮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多尔衮下令,留在北京的明廷六部、都察院、内阁等等官员,都以原职与满洲官吏一起工作;

      其次,多尔衮不追究出身,不管是曾经明朝的官吏,还是李自成任命的官吏,更不问阉党还是东林党,只要愿意效忠清廷,一律录用,不仅是官复原职,甚至是加官进爵;

      第三,多尔衮还经常命令降清的明朝官员相互举荐,借用明朝大量形成的士绅、师生群体扩展官僚队伍,以取得更多人的投效。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一改明朝敌国的态度,一进北京,就为与他们打了一辈子仗的崇祯帝“具礼安葬”,还下令官民一律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这一招实在诛心,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

      在多尔衮一系列高难度的操作下,清廷很快就扭转了在官僚士绅中的敌意,建立了他们投效的基础。

      南明拼命的往外赶,而清廷准备好高官厚禄拼命的笼络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大量的前明官僚、军官就带着他们的门生、带着他们的军队,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到了这一步,南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人心,而多尔衮代表的大清帝国,已经得到了人心。

      因此,到了后期,实际上征战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汉人的军队。有了高官厚禄,他们甘于效命,而满洲八旗也就乐于成为监军和后援。

      但清帝国的异族政权的面貌,哪是那么容易抹去的。一旦有了优势,清帝国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当年7月多尔衮就开始推行“剃发易服”,这一举动引起了广大百姓的强烈反对,已经征服的汉地境内频频骚动。

      然而,这竟然没有影响清廷的统一事业,或者说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这一现象说明,清廷得到的所谓人心,是那些官僚士绅的人心,对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那么在乎。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清廷的成功,也揭示了所谓的“人心”真正含义。

  • 热点推荐
    01大饥荒事件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 02托雷怎么死的?03唐朝时期的酷刑到底是什么样的 竹板夹住身子并没有那么简单04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 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级别05乌兰夫家族是个什么样的家族?06揭秘古代最温柔的刑法,山羊刑法到底是什么?07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08古代凌辱女囚的潜规则 坐牢丢贞操被迫“卖肉”09刘统勋:堪称乾隆朝第一名臣,他死后乾隆痛哭流涕10古代春节一般放几天假?11杨阜:一生侍奉了魏国三代君主的忠臣,知名度怎么不高?12浅谈宋朝的祠禄官制度,在历史上有何影响?13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结局是怎样的?14他是安禄山的养子,李宝臣为何进了凌烟阁 ?15北宋时期的物价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两银子能买到什么16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着很多的盘缠 土匪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下手17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引起的一场战争,十万明军惨败18朱温的一生无所畏惧,为何却怕这个弱女子?19一起看看清朝宫廷美食,康熙平时都吃什么?20一生赫赫战功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