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慨叹西汉历经文、景和汉武三帝的冯唐和李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悲叹!李广是西汉名将,骁勇善战,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曾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赞美诗句。然而,李广是一个悲剧名将,他的悲剧在于尽管名声在外,但名声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和原来官职不如他的部下很多人都封侯将相,而他却终身不得封侯,甚至最后被迫自杀明志,而“李广难封”问题也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那么,威震匈奴,三朝元老的飞将军李广果真难封侯吗?如果你是文景或汉武三帝其中之一,你会封李广为侯吗?
关于“李广难封”的缘起,最初是从汉文帝的赞美开始的。《史记》记载,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此时的李广堂弟李蔡也为郎官,都担任武骑常侍。李广曾有一次随从文帝出行,因善于冲锋陷阵、突破险阻和格杀猛兽而受到文帝赞叹:“惜呼,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景帝时,李广先后担任过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都尉、上谷太守,后又连续做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太守,都因为与匈奴作战勇猛而名闻天下。到汉武帝时,为朝臣推举,李广就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卫尉(九卿之一,汉皇帝住未央宫,故该职实为皇帝禁卫军司令),后又担任骁骑将军出兵追击匈奴,因损失兵马将吏颇多及被匈奴俘虏被治罪贬为平民,几经波折,又为汉庭起用,任过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央九卿之一)、后将军等职。
李广为将勇猛,爱护士卒,统兵作战时与士兵同吃同住,受到的赏赐也分给部下,有责任也一力承当,且他担任汉庭2000石高官达40多年,但家中并无余财。然而,当初李广堂弟李蔡与其起步相同,但是到了景帝时已经是官至2000石级官员,而武帝时已经是代国丞相,还于武帝元朔五年在轻车将军任上因北击匈奴有战功而被封为乐安侯,到元狩二年代替公孙弘做了汉庭丞相,而李广的老部下军吏乃至一些士卒后来也都得到了封侯。与此相比,李广一生官介从未高过卿一级,而自己堂弟却达到宰相,位列三公,故引起了李广对自己终身不得封侯的不解,曾哀叹自问“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
当时的方士王朔认为李广不封侯的原因是“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不遇时”是文帝哀叹李广难封侯的原因;“杀已降”则是方士王朔的说词,认为是其政治生涯最大污点,从而不得封侯;而武帝时又以李广“数奇”而不得立战功“大将军亦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而未能封侯,最终落得自杀明志。
纵观李广一生,骁勇善战,威震匈奴,名声在外,历文、景和汉武三朝,朝廷内外赞誉颇多,公孙昆邪还向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而汉代之后多有为李广终生不得封侯而哀叹者,同情李广的司马迁甚至单独为李广这个终生既未封侯,俸禄也只有2000石的将军立传,并排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之前,实为罕见!而李广难封之原因,宋人何去非认为是因其治军不严;明人董份认为李广杀羌降卒及杀霸陵尉是其难封的原因;清王夫之则认为是因无功不能封侯。大伙儿认为,李广为何不能封侯?李广是否应该被封侯?如果你是文景或者汉武三帝之一,你是否会封侯于李广?
纵横国史认为,单看战绩表现和以下几项事迹,李广“飞将军”之称号可能难相符,且其才气可能也并非公孙昆邪所言“天下无双”!故李广实难封侯。
当然,纵横国史首先是承认李广勇猛的,若单论功夫和武力值,李广应为一等一的高手,李广打虎射石的千古美谈不是随便就能传下来的,而他一手善射功夫既是家传,更是其立足根本,其神射之技更是让本就善于骑射的匈奴人胆寒,不然匈奴人也不会在他镇守边郡上数年不敢发兵,还送他“飞将军”称号。
然而,勇猛是一回事,善战而有成绩又是一回事。如果看战争实绩,“飞将军”李广可能是名不相符的,他是一位猛将,却不是一位将帅之才,因为他是一位常败将军。纵观李广一生,大规模对战匈奴的战争中有五次,李广无一例外地败了。
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汉庭谋划马邑诱击战,出动了30万兵力,分五路埋伏于马邑旁山谷,以诱击匈奴单于于马邑城而杀之,当时李广为骁骑将军,和王恢、李息等将领的任务是从代郡击匈奴辎重车。结果是单于发现汉庭计谋而全身而退,汉军追击不及而罢,王、李二将也没有截击辎重车,劳师靡费而无功,汉武帝认为王、李等人若截击匈奴辎重应可“慰士大夫之心”,因而动怒,下狱王恢。李广和李息实难逃责任。
第二次是元光五年(前130)卫青、李广等五人各领兵五万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不但直捣匈奴老巢龙城,还带了700个匈奴脑袋回来,一时之间名声大噪。而其他三将亦各有战绩,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地,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唯独卫尉骁骑将军出兵雁门而被匈奴打成光杆司令,还被匈奴生擒,虽逃脱匈奴魔掌,回汉庭却被判斩刑,幸好他以财物赎罪而被贬为平民,捡回一条命。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3)李广为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率10余万骑北击匈奴,结果诸将皆有功,唯独李广军队毫无战绩:“诸将多中首虏律,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出右北平击匈奴,李广自带的4000人马先行,张骞的万骑在后,异道而行,可能是贪功冒进还是别的原因,结果李广所率数千人行数百里而被匈奴左贤王包围,虽然李广“杀匈奴兵3000余”,但是自己却“尽亡其军4000人”。直到张骞赶到,匈奴兵才解围而去。古人常说势力相当的军队开战,硬碰硬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李广是杀敌三千,自损四千,又一次成为光杆司令,实在不是良将帅才所为。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李广好不容易求得武帝同意其再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北击匈奴,本为前将军,奈何被卫青调为右将军(有记载说是大将军卫青私下受武帝指令而做的战略部署导致李广无功甚至被迫自杀“大将军亦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与赵食其合兵出东道,结果李、赵军无向导,迷失道路,未按预定日期赶到,违反了军纪,弄得自杀身死。
战绩不行,是与他的将帅之才有关的。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多次战争中,尤其是卫青七次北击匈奴的战争中,斩杀匈奴首级数以万计,收取了河套地区以南区域,一封再封,而一起跟随卫青参战的裨将及校尉如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鸯、赵食其、曹襄、韩说等人,得以封侯者9人,这些人不少打过胜仗,但没有谁当过俘虏,也没有一个当过光杆司令,只有李广一人例外。这说明李广虽勇猛,却真的不是一个运筹帷幄、谋定而动的将帅之才,战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当然,翻开史册,我们发现,李广也的确不是一个良将帅才。他在任上郡太守时与匈奴发生战争,作为太守的他竟轻率百余骑去追赶三个匈奴的射雕手,且不顾身后统率的万余兵马,致大军群龙无首,结果自己追击数十里而陷入困境,直到第二天才侥幸逃脱。前文提到的第四次大征匈奴也是一样,轻率数千人追击匈奴深入腹地而致自己成为光杆司令而遭败绩,单兵作战可以认为李广确实勇猛,但排兵布阵,从大局出发,统筹全局指挥作战,想必不是飞将军李广长项。
其实史书上还记载李广的治军散漫:“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同时李广的德行也有缺陷(尽管史书记载他爱护士兵,与士卒同吃同睡),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如被罢官后的李广有次去吃酒,喝醉了路过霸陵驿,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呵斥并强留霸陵驿站住宿一晚,结果李广重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后就要求霸陵尉同去,并把一到军中的霸陵尉杀了(按照戍卫制度,该尉本为执行职责,只是态度不是很好罢了,职责所在,并无过错)。晚年方士王朔问李广一生有什么后悔的事否,结果他自己说悔恨当年在边境诱杀已经投降的羌兵800多人。诸如此类记载,均说明飞将军李广恐怕是一个有匹夫之勇,而实无将帅之才的猛将罢了,同时心胸和性格皆有缺陷的人(史载他不善言辞)。
纵观上述,纵横国史认为李广难封,实在是有自身原因的,既不是文帝 “不遇时” 之叹(因为文、景和汉武其实应该都给过他机会,担任2000石高级官吏乃至到中央做卫尉(卫尉并非一般人能做,相当于皇帝把命交给你守护),别击匈奴等事),也非武帝之“数奇”,从将帅战绩这个角度看,飞将军李广是自己指标未达,硬条件上不去,自己也只是个猛将而非良将帅才。
作为威震匈奴,三朝元老,人送“飞将军”的李广为何终身不得封侯?各位小伙伴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欢迎留言,一起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