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比较迷恋明朝,认为明朝“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不投降”“天子守国门,君子死社稷”,非常有骨气。但是在学术界,学者们对明朝的评价都不高。这很正常,因为学者们看的书多,研究深入,而普通人没有那个水平,就把《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小说当做历史,把印象流当做真理。加上明朝是中国最后的汉家王朝,许多人希望在明朝身上找出优越感,自然也就不断吹嘘。但是我却认为明朝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请仔细看我列举的理由。
一,政治方面
明朝的疆域
明朝的疆域是大一统朝代中最小的朝代之一。明朝疆域的巅峰是永乐年间,面积达到了70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个面积仅仅维持了20年,之后200年中的面积都在400万平方公里之内,在后期只有350万平方公里。对比一下,汉朝和唐朝的常规面积都在400万平方公里上下,而汉朝有100多年达到600万平方公里,唐朝有几十年达到1000万平方公里。元朝和清朝就更别说了。
滥杀功臣
明朝朱元璋将皇权推向了顶峰。中国古代杀功臣比较多的皇帝主要有两个,一是刘邦,二是朱元璋。刘邦杀的功臣主要是诸侯王,数量为个位数。朱元璋是文武官员都杀,基本开国功臣都被杀光,数量是几十个。而且牵涉的人太多,胡惟庸案杀了3万人,蓝玉案杀了1.5万人。朱元璋乱杀功臣的传统被很好的继承了下去,后来于谦、袁崇焕、海瑞等都没有好下场。
制度畸形
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于是废除了流传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皇帝直辖六部,中枢机构成为了皇帝的秘书集团(内阁)。但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明朝大多数皇帝都是昏君。他们都重用宦官,于是明朝是唯一一个将国家政治权力、军事权力都给予宦官的朝代,明朝也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代。其他朝代的官宦专权都出现在皇帝幼小期间,宦官权力没有法律保障。明朝的宦官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宦官掌握的机构就有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
昏君太多
明朝真正能够称得上明君的,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基本是庸君和昏君。其中明朝的昏君数量位居各大朝代之首。明朝的昏君代表有明英宗、嘉靖帝、万历帝、明熹宗、明武宗。纵观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其中有90多年皇帝压根不上朝。那皇帝不上朝干嘛呢?一个字,玩,玩的花样还挺多。有愿意斗蛐蛐的,比如明宣宗;有喜欢养动物做买卖的,比如明武宗;有整天迷信丹药想成仙的,比如明世宗;还有喜欢做木匠活的,比如明熹宗。总之,各式各样的玩,有的玩的还挺不错,比如明熹宗的木匠活。
官员太多
根据《广阳杂记》和《明史·刘体乾传》记载可以得出汉朝官员有7500多,唐朝18000多,宋朝34000多,明朝洪武初期光是武官就有28000多,到了成化五年,武官已经达到了8万人。清朝康熙年间的文武官员总数为15600多,嘉庆年间达到了17600多。因此,明朝的官员位居历代之首。
除了官员之外,明朝还有大量的宗族需要养。嘉靖八年,载入统计的宗室人口在8200左右,到了万历三十三年,宗室人口已繁殖到了157000人。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约是1854万两,其中用于宗藩禄粮的就有552万两左右,占比29.76%。
百姓太苦
明朝商业不发达,商业税收只有宋朝的六分之一,农民承担了90%以上的赋税。为了养活大量的官员和宗族,明朝对农民的压榨在历史上仅次于秦朝。为了防止农民叛乱,明朝制定了历史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民不准走出50公里之外的地区),百姓不准更改户籍,也不准改变产业(如农民不准经商)。这样有利于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明朝能够坚持200多年的原因。实际上,明朝的农民起义也是历史之最,其中,洪武33起、永乐16起、正统朝11起、景泰朝3起、成化朝10起、正德朝7起,嘉靖朝19起,隆庆朝1起,万历朝12起,天启朝2起,崇祯朝更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明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农民起义消灭的朝代。
二,经济方面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的传统,不过在隋唐、宋元时期,商业也开始受到了重视,因此工商业十分繁荣。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抑制商业最严格的朝代之一,仅次于秦朝。根据计算,明朝弘治时期的商业税收为四千六百一十八万九千贯,“每钞一贯折收银三厘,是四千六百余万贯以银计之,不过一十三万八千五百四十两有奇耳”,也就是13.8万两白银。而宋朝呢?““至道中,岁入税课钱四百万贯;天禧末,增八百四万贯”;“皇祐中,岁课缗钱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九百”,北宋天禧之后,商税年额大约为800万贯,是明初商税总额的60倍。明朝95%的税收来自于农业,而宋朝农业税收只占据30%,清朝前期农业税占据70%,后期下降到30%之下。
200年的海禁
明朝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实行了200年的海禁。海禁期间,不仅禁止民间和外国进行了商贸交易,还禁止沿海制造船只,出海打渔,甚至不准贩卖国外的产品。直到1567年,才在福建开放月港,允许民间贸易。但是贸易也是有限的,如不准和日本贸易,只是一口通商。清朝也实行过海禁,但是时间只有20年。康熙到雍正年间是鼓励海外贸易的,而且设置了四个海关。乾隆时期,推行了“闭关锁国”,也就是只允许在广州贸易,实际上和明朝的“隆庆开关”一样,但是清朝允许和日本贸易。因此,明朝可以说是中国最封闭的朝代。
朝贡
明朝虽然长期禁止民间贸易,但是其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但是朝贡贸易并非给中国人好处,而是给予外国人好处。所谓的朝贡就是外国使团带着土特产、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等到中国“朝贡”,皇帝进行了大量的赏赐。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财富流入外国。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朝贡的代表。明朝前期,为了支持这笔赏赐,明朝下令禁止流通白银,官方垄断白银的开采,生产,专门用于赏赐外国。周边国家出现财政危机,就向明朝朝贡。明朝中期,国家财政就被朝贡贸易掏空了,郑和下西洋也无法维持,也规定各国少来朝贡。而蒙古、女真就不愿意了,明朝不准他们朝贡,他们就开战。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么引发的,后来明朝答应每年给俺答汗大量的“市赏”,才让蒙古不再进攻。
军屯问题
有人拿出朱元璋时期规定的农业税收,认为明朝的农业税很低,否定对农民的强征暴敛。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忽视了明朝的屯田制度。明朝的屯田规模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分为军屯、民屯、商屯几种。全国的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据全国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在边疆地区,军屯的比例就更高。在嘉靖时期,贵州的军籍户口为14万,占据贵州总人口的51%;《明会典》载陕西田土共计31万顷,军屯就占据了16万顷。这些军屯的粮食基本就是上交给国家的,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军屯对军籍户口的剥削十分严重,导致边疆十分落后,如陕西省在明朝成为全国最落后地区之一,李自成起义就是从这里开始。到了后期,屯田都成为了官僚的私有土地。
三,文化方面
文字狱
中国文字狱的先河,是朱元璋开启的。朱元璋制造的文字狱案十分多,比较著名的有南北榜案、高启案、宋濂案等。朱元璋之后,文字狱也时常兴起。明初许多视“学而优则仕”为升迁正途的儒生从此不愿入朝为官,害怕祸及自身。比如有的士人奉召编书,总是尽力推诿,实在推不掉则一旦完稿就立即返回,甚至有人“多诈死,佯狂,求解职事”。即使做官的也慑于皇权淫威,苟且因循,无所作为。一百年来,学问文章,不能上追唐宋,下及晚明。”
毁灭天下书院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毁灭的书院的事件,有意思的是,四次都是在明朝。明朝为了让官学垄断,严厉打击私学,书院也是被打击的对象之一。明朝虽然出现了许多书院,但是没有出学术发达的书院。四次毁天下书院分别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毁灭著名教育家御史湛若水创造的书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听从严嵩的命令,“申毁天下书院”,第三次是张居正毁灭天下书院,当时确曾被毁的书院有成都大益书院等十六所;有些书院是名毁实存,仍以各种方式保存下来;第四次禁毁书院是天启五年(1625年)的魏忠贤禁毁东林书院,进而殃及其他书院。
控制思想
有人说明朝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其实不然,明朝的正统思想是理学,如果想挑战理学,那就是“异端”。明朝后期出现了一些“异端”思想家,如李贽,他被关押到了大牢中处死,著作被烧毁。明朝灭亡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明朝遗老虽然经常写文章骂清朝,但是康熙却邀请他们修书,讲学,这样才出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如果黄宗羲等生活在明朝初期,说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话,估计早就被朱元璋灭族了。
八股取士
中国实行八股取士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初,朱元璋格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但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帝王,朱元璋又希望能对臣子拥有足够的驾驭和约束能力。所以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因此八股文在明初方始出现,它是由朱元璋首创的。八股取士出现后,就说明科举考试走向了僵化。
易中天在他的著作《帝国的惆怅》中说:“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其实我们从明朝百姓的口中就能够得到信息。朱元璋自称“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然而元朝灭亡后,人们更加思念元朝,因为明朝时候的农民并没有元朝过得好。难怪在朱元璋时代流传民谣“说凤阳 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改行业,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