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她还有一个威严的名字——紫禁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而搬出之前的几百年间,一直作为中国皇帝的居所与朝廷所在地。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而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其中乾清宫和坤宁宫分别作为皇帝和皇后的正式寝宫。而作为讲求名正言顺的中国人,对于两座宫殿的命名一定是有讲究的。
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俗话说,皇天后土。在阴阳家等学说的影响下,男性为阳,女性为阴,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而皇后寝宫的名字就来自于“地得一以宁”,曰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
然而在清代,由于满族相比前朝的汉族统治者更加崇尚宗教,不仅有女真人传统的萨满教,还有用以团结蒙古王公的藏传佛教。作为天子,皇帝必然肩负着重大的祭祀责任,而皇后作为与皇帝“相对等”的角色,自然也要负责进行大量的祭祀,皇后的祭祀之地就在自己的坤宁宫。
之后再加上一些满族人自己的文化习俗,顺治十二年(1655)坤宁宫被改建为专门的祭祀典礼场所,而皇帝大婚以及洞房,作为天理纲常的一部分,也仍然在坤宁宫进行。但由于坤宁宫只能用于皇帝大婚,所以皇帝在潜邸时就已经娶了福晋的,就不能享受在坤宁宫举办婚礼的待遇,所以有清一代,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在此大婚,而溥仪在退位后依据《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的第三条“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溥仪得以在暂居紫禁城时大婚于坤宁宫。因此总共有四位大清皇后于坤宁宫大婚。
然而万事万物并非能如同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发展下去,一切总是变化无常,四位在坤宁宫大婚的皇后并没有得偿所愿。
第一位便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爷八岁登基,顺治爷留下四位辅政大臣,而其中鳌拜最得势,权倾朝野,飞扬跋扈。太皇太后孝庄为了平衡朝政,扳倒鳌拜,一改在自己母族选取皇后的做法,而是选取辅政大臣文忠公索尼孙女,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进行政治联姻。她在康熙四年(1665)九月大婚,康熙八年(1669)生嫡长子承祜,于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夭折,年仅四岁。随后在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诞育嫡次子胤礽时因难产崩逝。
第二位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她是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外孙女,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慈安太后姑表外甥女;如果熟悉后期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争权以及慈禧太后扳倒慈安太后的历史,就可以看出阿鲁特氏的尴尬地位。《德宗实录》记载:二月二十日,“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翁同龢日记》中提到,“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史书也有记载:“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可见阿鲁特氏可能是在平常生活在紧张煎熬中,又身体抱恙,在皇帝驾崩后更是痛不欲生。民间传说的被慈禧太后逼死,似乎没有更多证据支撑。
第三位是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而她就是日后宣布诏书退位的隆裕太后,眼看着祖宗江山断送的她,内心感受可见一斑。而她主持决定退位,保全苍生,在当时也传为美谈,民国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社会各界都表达了对她极高的崇敬与惋惜。
第四位是宣统皇帝的皇后郭布罗·婉容,也是清朝的末代皇后,清朝灭亡后,她跟溥仪一起被驱逐,随后前往伪满洲国,后遭溥仪厌弃,吸食鸦片烟度日,又与侍卫私通生下一女,据说这个女婴被得知真相的溥仪愤怒的扔进了热锅中,这使得她精神更加崩溃,也更为溥仪厌弃。1945年8月,苏联在“八月风暴”行动中迅速攻占满洲,婉容被当地游击队俘虏,死于吉林延吉监狱,不知所藏。而溥仪在苏联收容所得知也无动于衷。她的一生可谓彻底的悲剧。
四位皇后的悲催结局有传统宫廷女子的末路印记,也有大变革年代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