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01
古代没有无线电、甚至完善的旗语都没有,支线补给能力弱。
超过5000人必须分兵,超过30000人必须分路。
即一个人可以通过旗语,金鼓,传令兵直接传令下去进行战术指挥顶多5000人。
一条路行军顶多同时30000人一起行军,即大军超过10万必然至少分四路分进合击,否则后勤吃不消。
而所谓大规模军团作战,涉及的区域不止是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河这么简单时。军队成分复杂,不再是单纯的战术指挥,此时侦查,情报,外交...都是缺一不可。
特别是古代地理地图的落后,将领的地理全局观可谓是直接影响军队的布置最终影响整个战局。
02
最近研究了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战争,发现这可谓是教科书典范式的战略用兵典范。
陈豨手握燕代赵边军,他造反的破坏力是比千年后的安禄山造反还要恐怖的,但是对比李隆基的骚操作,步步错。刘邦所有的处理都是教科书典范式的。
首先是在长安的刘邦,得知陈豨造反时的举措:
九月,代相国陈豨反。
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去豨、黄来归者,皆赦之。”
《高帝纪下》
明确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把敌人孤立,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明确指出罪魁祸首是以陈豨,王黄为首的贼首,剩下的不论官员还是老百姓都是被裹挟的。
只要能投降,全部赦免罪名。
还在长安时,刘邦马上就开始心理攻势,将敌人孤立,将朋友搞得多多的~~
然后就是我说的,指挥者对天下地理的熟知情况,行军打仗,用兵布防,对地理不熟,不知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可能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还是我前面说的,5000人必须分兵,30000人必须分路,你必须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才能最好的分配每一路军队,每一路军队应该干什么。
上自东,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亡能为矣。”
《高帝纪下》
大军还在集结,刘邦根本不等大军集结,直接只身赶去邯郸坐镇,看到邯郸还没有丢,刘邦大喜,并且认定局势已经稳了。
陈豨南下,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现在山西,走太原所在的南北汾河谷地南下,可以直捣河东地区,走蒲津渡攻打关中。
一条是拿下赵国,进可拿下河内威胁关中,退可割据河北。
实际上是当时的局势看,陈豨的边军整体弱于完成集结的汉军,从山西一路南下,打的都是香肠地形,不论是对于汉军北上还是陈豨军南下,都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河北一片大平原,可以快速进军。
只要部署一支部队留守代地,能挡住河东地区汉军的攻势,主力部队和后世安禄山一样,一波推过邯郸和漳水长城,拿下河北,那么此时西有太行山,东有古黄河,南拒漳水长城防线,哪怕不能打进长安,最终也能割据河北。
刘邦很明显,在长安时就把所有的可能性分析了一遍,如果陈豨知道这个最好的办法,那么叛军一波流完全可以在汉军完成集结前,一波推拿下河北。
于是刘邦不顾还在集结的军队,直接自己只身前去邯郸。
没有军队那就自己虚空爆兵~~~,赶到邯郸控制住漳水长城防线后,刘邦马上长舒一口气,局势一稳定,胜负已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03
哎,前面说到,刘邦是丢下还在集结的军队直接赶去邯郸的,一个光杆司令来到邯郸,那么如何打仗?
如何一个人爆兵?
“虚空爆兵”一直是楚汉板块下津津乐道的话题,史料的确记载了唯一一次如何虚空爆兵的详细过程的,不过历史上这个虚空爆兵的主角是刘邦:
赵相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求:“乐毅有后乎?”得其孙叔,封之乐乡,号华成君。问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高帝纪》
赵国相国周昌报告:北边的常山郡25座县城已经丢了20座城了,请陛下直接诛杀丢掉了城池的文武官员。
刘邦:这20座城的地方官,守城将领都参与造反了吗?
周昌:没有。
刘邦:那就只是能力不足而已,他们并没有罪过不需要处罚。
一番操作,马上稳定住败军的军心,让地方官员和守将的心态稳定下来,保证地方运转秩序不乱。
秩序不乱,就可以征召军队了,于是兵源解决了,兵源解决了还得有统兵的将领,于是刘邦下令让周昌从赵人里选可以当将军的人选,周昌选中了四个人,于是刘邦亲自接见这四个人,于是教科书式的领导力再次展现:
刘邦先PUA四个人:你们四个什么玩意也能当将军?
四个人吓得跪在地上。
接着刘邦马上胡萝卜抛出去,四个将领寸功未立,马上四个人一人加封采邑1000户。
左右随从不解,说从入汉以来从来没有这样寸功未立的人就能当千户候的。
刘邦表示,陈豨大军压迫,兵贵神速,此时汉军还在集结的路上,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能依靠赵人,必须给足甜头,军民一心奋战才行。
这四个将领这一番见识后,必然死守邯郸,报效天子之恩。
自己这边军队兵源解决了,将领有了,就直接开打了吗?
并没有,得知陈豨军队里有乐毅的后人,于是直接宣布对其加官进爵拉拢,得知陈豨的将领里有一堆商人,于是马上开展金钱战术,诱降叛军军官...
还没有开打,刘邦已经把陈豨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04
然后双方才开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陈豨叛乱时,军队进入部署如下:
陈豨兵分两路,一路从代地南下穿过汾河谷地直插河东威胁关中,一路从河北平原南下,横扫赵国,夺取河北。
西路军:陈豨亲自率领韩王信,占据娄烦南下,命乘马絺为预备队,守马邑
东路军:钳形攻势,丞相候敝总指挥,领兵10000余人直接正面进攻邯郸,张春领步兵10000从平原度渡河迂回,赵利领军守东垣(常山郡郡治)为预备队,王黄领骑兵1000余驻扎曲逆为机动部队掩护侧后。
我今天根据史料在地图上复原了陈豨军的部署后,不得不感叹怪不得陈豨的军事水平被韩信认可,并且也被刘邦予以重任的原因所在了。
抛开陈豨没有刘邦的战略眼光不谈。
光是看这个军队布置,隔着太行山东西两支军队,西边是南北的香肠走向地形,所以军队聚成一股,前后呼应,东边是华北平原,部署两支军队分进合击,钳形攻势,一支正面攻邯郸和漳水防线,一支走平原度迂回包抄,在两支军队后面部署预备队,在侧后曲逆布置骑兵机动部队,这个也很关键,曲逆北边就是易水河长城,这个位置不仅能做完一支预备队随时投入战场,同时保护大军后背,防止卢绾的燕国军队从易水河长城出击夹击。
此时刘邦身先士卒,固收邯郸,正面抗线,按理此时彭越的梁国挨得最近,彭越可以马上出兵走白马津渡河北上支援刘邦,结果彭越只派了几千人意思意思,行为异常反常~~~
此时,完成集结的汉军也火速赶过来,刘邦让周勃,傅宽领军从河东北上,穿过太原郡直接北上迎击陈豨和韩王信军。
樊哙领步兵,灌婴领郎中骑士,靳歙领各诸侯国车骑部队渡河北上支援刘邦。
郭蒙为东武候,东武在平原度附近,推测实际上郭蒙军应该是一路尾击叛军
05
此时我前面说的彭越奇怪的操作得到解释,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彭越的确谋反了,叛军张春领10000余步兵渡过平原度后,转向直插聊城,这么明显的动作,这是要直接去白马津然后北上渡河配合候敝夹击刘邦呀。
这刚好是旋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就是王离围巨鹿,章邯固收漳水长城时,英布领兵渡漳水从正面进攻,然后项羽领兵迂回从平原度渡河北上爆菊王离。
陈豨这波操作直接就是复制当年项羽的战术。
而不论是聊城还是白马津都在梁地东郡,彭越的地盘。
彭越借道给叛军没有任何反应,基本已经石锤了其和陈豨谋反的证据了。
在这紧急关头,在齐国的曹参马上发现不对劲,张春渡过平原后,曹参马上领兵紧急拦截,配合及时赶到的郭蒙军,将渡河迂回包抄刘邦的张春军歼灭。
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
《曹相国世家》
张春将卒万余人度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
《高帝纪下》
另一边周勃傅宽领军北上,在娄烦迎击陈豨,击破陈豨韩王信,斩首乘马絺,收复马邑。
击陈豨,屠马邑。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絺。击韩信、陈豨、赵利军於楼烦,破之。得豨将宋最、雁门守。
《周勃世家》
东线,曹参歼灭张春部后,领兵坐镇河南梁地,作为预备队掩护河北汉军的侧后,同时监视彭越,防止其轻举妄动。
刘邦夏侯婴与樊哙,郦商合军,一路正面平推收复失地,樊哙为先锋一路先登,靳歙领诸侯国车骑部队配合刘邦樊哙砧锤战术歼灭候敝军,一路将东线的叛军压缩到东垣。
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
《樊哙列传》
并将梁、赵、齐、燕、楚车骑,别击陈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
《靳歙列传》
另一边刘邦诏令灌婴领郎中骑兵,迂回北上,让靳歙配合灌婴,直插曲逆,斩首候敝,解决掉在曲逆的王黄骑兵部队。
接着灌婴继续穿插迂回,解决掉东垣附近的叛军,最后配合正面的刘邦樊哙,前后夹击东垣叛军,歼灭赵利军。
从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卒斩敞及特将五人。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攻下东垣。
《灌婴列传》
对了,有人问我,这里根本没有记载郎中骑士,你咋知道是郎中骑士?
你们猜为什么记载灌婴是“受诏”后别攻???
东垣之战彻底歼灭叛军主力,叛军作鸟兽散,开始打游击,刘邦回军,留下周勃和樊哙继续镇压叛军余孽
一年后,周勃在灵丘斩陈豨,柴武在参合斩韩王信,樊哙俘虏王黄等人~
对比之下:
这是著名的史诗级大会战,大规模大军团作战典范的井陉之战的战场范围
这是著名的史诗级大会战,大规模大军团作战典范的潍水之战的战场范围。
显然,我邦哥到了后期,无论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政治能力,都是最顶尖这一拨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他在汉初几乎兵不血刃的迅速解决了这几个异姓王,中国大一统制度建立可能要延后很多年。
想一想,当年这几个异姓王可是有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最顶尖的狠人,而且还是正当盛年。如果刘邦身前没有搞掉他们,死后谁能奈何他们?
秦始皇一统天下可没有几年,就分崩离析了,古人那个时候没有大一统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