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普及的作弊方法,就是“夹带”,也就是俗称“打小抄”,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参加县考时只因同考场有人“打小抄”,结果连他在内所有考生,都要在冬天脱光鞋袜,集体站在雪地里接受检查,险些脚给冻残了。被查出来则更惨,轻的当场打板子,终生不得考试,情节严重的,发配充军流放乃至杀头,各种处罚都有。
但这样的风险下,还是涌现出不少作弊“奇葩”,比如南京贡院出土的清朝科举“小抄”,长6厘米厚0.5厘米,却包含了八万字的内容,还有一种55厘米宽的麻布坎肩,上面写满了四万字的八股文,其他类似的“小抄”,也有多种携带方法,有藏在靴子的鞋跟部的,有编到辫子里的,甚至还有“动物专家”,专门驯养了鸽子,考试时用鸽子稍进来……
对付这些“奇葩”,朝廷也有办法,最恐怖就是突击检查,而且规定士兵逮着一个作弊考生,就赏白银一两,折合人民币六七百块。 “战果”最辉煌的,是乾隆九年(1744年)顺天府乡试,一场突然搜查,当场逮住42个“打小抄”的,牢房都蹲满了人不说,还有两千多考生,竟吓得当场弃考。搜查出来的“小抄”,更堆积如山。这事完了之后,乾隆恼怒不已,不但连发圣旨大骂,更规定“突击检查”成了常例,每次开考,清政府都专门组织“巡考队”,游走在各地考场间,时不时搞突然袭击。
这以后,“突击检查”一直是清朝科举的惯例,而严苛的搜查制度,更从此贯彻下来:考生不许穿皮帽和棉衣参加考试,即使冬天也必须穿单衣,笔管必须空心,连带入考场的食物,也必须在入考场前切开,弄成小块带进去。这般折腾,也令诸多考生苦不堪言。清末一位名臣,就曾对属下感慨,大意是我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能在一场严苛的科举考试中坚持考完,就已足够磨练意志。说这话的人,便是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的主倡者,近代枭雄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