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个原因主要是由于唐宪宗治国有方,唐宪宗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在他即位后,他一直将“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等这些都当做他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的日益削弱、藩镇权力的扩大的局面,因此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威,平定了藩镇的叛乱。从而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并且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从此唐王朝复归与统一,历史上称为“元和中兴”。
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越来越衰落,国家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状,很多的问题都影响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唐德宗在位的时候,由于鉴于中央兵力的不足,所以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但还是流弊渐生。对于这些问题,唐宪宗开始实行一些策略,决定用“以法度裁制藩镇”,还用兵对付了强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虽然唐宪宗平定了部分的藩镇的叛乱,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这种割据的根源。元和中兴只是唐朝中期在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在唐宪宗死后,各藩镇又出现了叛乱,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元和中兴的评价
元和中兴的局面发生在唐朝,是指在唐宪宗在位期间治国有方,国家政治、经济一度回到了正轨时代,因此被视为中兴之局。那么世人对元和中兴的评价如何呢?
唐宪宗像
元和中兴之局的出现是由于在中唐以后,国家的势力日益衰落,国家所出现的藩镇割据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唐宪宗即位后,他听取宰相李绛的建议,采用“以法度裁制藩镇”的举措,用兵对付强藩,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唐宪宗虽然平定了部分的藩镇之乱,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来消除造成割据的根源。元和中兴只是唐朝中期在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并不是一直延续下去。在唐宪宗死后,各地藩镇重又出现了叛乱或者不禀告朝廷,形成了一种宦官专权的局面。“元和中兴”是旧时代的史学家对唐宪宗统治时期重振朝纲的赞美之辞。所以只要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中兴”实际上也是并无多少的复苏发展的成分在,而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繁荣昌盛的局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唯一能够令人扬眉吐气、让史家为职赞美的就是在打击了藩镇、壮扬了国威方面的壮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有“中兴”可言。而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与宰相李绛的提议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