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战国白玉人及复原图: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补充: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各种礼仪逐渐废除。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所见彩绘木俑,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所谓"绕衿谓裙"就是指这种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的式样,反映了古人设计思想的灵活巧妙,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制衣用料轻薄,为防止薄衣缠身,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饰云纹图案,这即是“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吻合。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形式。战国时期的带钩比西周初时有很大进展,质地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贵重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崭新手工艺,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外,工艺也属上乘,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上雕刻有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它取名"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成份以装饰取代了实用。

      《史记》中记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桩有影响的事情。即赵武灵王实行的军服改革,后来人们称之为"胡服骑射"。其形制为身穿袴褶,短身广袖,形若袍式,腰带上以金玉为饰有带钩。后人评价这件服饰史上的创举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战争的实践,如果赵国在当时不是处在弱小地位,就不会有军服改革。因此,有人说赵国后来由弱变强,这次果断革服是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饐靴。窄袖利于驰,短衣长饐利于涉草。"此文说明革新后的服饰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见,历史上对这次大胆的胡服革新汉装的创举是肯定和赞许的。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由于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带,所以在服饰上和礼仪上与其他六国相差较多。从记载得知秦的斗士早期以旄头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装饰),武将用绛帕(红巾)包头,秦孝公用帻(古代一种头巾)。而其他六国较之秦国地理环境有利,而在服装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饰上也有差异。据记载,楚国有一种珠履(在鞋上缀宝石);齐国有千金白狐袭,而赵国则有数百婢妾服用绮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长冠、法冠、赵制高山冠等,均被后人延续传用。以上诸项仅从文字记载中得知,而形象记载只能从汉以后的画像中才能见之一二。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