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岐山臊子面”有哪些历史故事?

      “岐山臊子面”有哪些历史故事?“岐山臊子面”是怎么来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臊子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喜欢吃面食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臊子面。其实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而臊子面的做法也并不复杂,除了臊子在准备一些蔬菜自己就可以在家做出一碗美味的臊子面。臊子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在岐山各个饭馆都有自己的招牌臊子面。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臊子面的起源和来历,经过千年的传承,为何臊子面就能流传至今呢?

      近两年,随着省会西安的知名度提升,陕西也开始引起关注。其中,尤以美食和文化古迹最为引人。陕西的美食不仅味道美,文化韵味也很重,咱们熟知的甑糕、凉皮、锅盔、豆花泡馍等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咱们今天先来谈谈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乃至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道面食。它的特点是“薄、筋、光,煎、稀、汪,酸、 辣、香”。“薄、筋、光”指面条要口感筋道,入口顺滑;“煎、稀、汪”指臊子的汤汁滚烫,面少臊多,表面的油厚而吹不透;“酸、辣、香”指臊子面入口的味道,醋的加入便使得臊子面吃起来油而不腻。

      一、岐山臊子面的由来

      臊子面的发源地是岐山一带,并且自西周王朝开始,世代流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人最初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定居,因此周原也被称为“岐周”,以后虽然两次迁都,但都不能动摇岐山的“圣都”地位。因此,“岐周”一直保持着祭祀仪礼上的最高地位,且在岐山一带长期存在,对其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的大背景下,这里的习俗仍在世代流传。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源说法甚多,其中较为可靠的有二。

      1. “文王屠龙”

      西周初年,岐山一带渭水河畔常有蛟龙兴风作浪,危害庄稼和百姓。一日,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猎,遇到这只蛟龙。在蛟龙正要发威之时,周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飞,这只几千斤重的蛟龙从空中跌落。文王命部下把蛟龙剁成肉块,做成臊子,调成蛟肉汤。又把煮好的面条盛在碗里,由文王亲自掌勺舀汤。吃完面又将汤倒回锅里,反复使用,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资料来源于《岐山县志》)

      2.“馂[jùn]余”

      什么是馂呢?古人云“食之余曰馂”。大型的祭祀活动快结束时,进行隆重的“食馂礼”,也就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后来逐渐引申为吃长辈剩下的食物。所以,“馂余之礼”也就是“吃剩之礼”。现在岐山一带进行红白喜事时还保留着“泼汤”和“剩汤回锅”的习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必须祭祀天地,剩下的汤称“福把子”,要端回家祭祀主家的祖灵牌位,然后宾客才能开席。另外,当地人把肉臊子过油后,方便保存,臊子可反复利用。

      当然,对于以上传说,各家解释不同,但是神话所反映的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相近的。神话当然不能直接当作史料来研究,但是神话毕竟体现了先民的集体记忆和美好愿望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时代久远,很多神话模糊不可考,但我们通过与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互参,仍能从其中发掘出丰富的资料。

      二、臊子面体现的周人的文化精神

      1.赐胙礼所体现的“接触巫术”

      臊子面的面条和臊子是分开做的,最重要的在于臊子,单看“臊”字,“月”表示肉,“品”代表三畜——牛、羊、猪,下面的“木”字象征桌子,因此“臊”可以理解为牛羊猪肉放在桌子上,如同用祭肉去祭天。因此臊应该和祭祀有关。人们认为祭肉是神享用过的食物,非常珍贵,因此在祭祀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天子便把祭肉分给大臣和诸侯,即赐胙礼,“胙”即祭肉。诸侯又把肉分给自己的大臣、谋士,从而,分享祭肉的阶层不断下移,连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福气之肉”。因为祭肉难得,人们便把尽可能把肉切碎,所谓“脍不厌细”。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肉”,神灵的福气可以庇及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族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这种思维体现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的“接触巫术”。他认为,原始人错误的把接触过的东西看成是永远接触着的,在中断实体接触后仍然互相作用,比如在头发和指甲上施法。根据这一思想,人们认为分享祭祀过程中神吃过的祭肉,就相当于获得了神的道德和智力特征,也表现了先民希望共享福气之肉的美好愿望。

      2.“福把子”与周人的礼仪精神

      每次祭祀快结束时,让假扮成受祭者的人先享用神的剩饭,其次是天子和大臣们,接着是公卿以下的等级,从而,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吃到神的剩饭。这样吃剩饭的礼后来逐渐推演到吃尊者的剩饭,称为“食馂礼”,也就是吃剩之礼。过去,岐山人在吃面之前,先盛出一小碗,由小辈将其端出去泼汤,以敬天地,剩下的汤被称为“福把子”,席上的长辈尊者的剩汤也被称为“福把子”。所以,“福把子”有两层含义,一是祭祀天地的剩汤;二是长辈尊者的剩汤。

      另外,岐山人对于宴会上的宾客座位、泼汤吃面甚至不同的人吃饭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从没有以条文的方式公布,却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礼仪。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在岐山一带发祥的周文化也正是这样代表的一种伦理精神,后世经过孔孟、子思学派的发扬,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中国人仍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挣扎。

      三、岐山臊子面的风俗遗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岐山地区的人们对臊子面做了很多改进,使其享誉海内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极为困难时,岐周一带没有肉可以做臊子,农民便以素菜代替。以后,肉臊子面和素臊子面并行,扩大了岐山臊子面的影响力。另外,也对“剩汤回锅”的传统吃法做了一定的改进,使其符合现代的饮食标准。

      笔者曾走访过岐山、扶风一带,与当地人交谈时得知,当地在进行红白喜事时,仍沿用西周时吃面的习俗。宴席上,上汤的上汤,端面的端面,每位宾客从大碗中捞面到自己的小碗里,只吃面不喝汤。碗里用过的剩汤不会就此扔掉,而是由堂客端到厨房倒入大锅中与原汤混合加工,加入佐料继续熬制。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客人酒足饭饱,心满意足才散去。

      除了岐山臊子面,这一地区还有很多其他历史悠久的小吃,比如擀面皮、血条面、豆花泡馍、锅盔等。原始人早就不满足于口腹之需了,而是赋予饮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等人的思想观念,使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无法抛弃的部分。对于揭示民族文化的特性,没有比吃更有力、直接的了。前一秒,我们可能还为一些事情争得面红耳赤,上了餐桌,这样的矛盾便瞬间被一碗热腾腾的面消弭了,这便是美食的强大的力量。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