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与北宋命运密切相关的“北宋军事训练”!北宋的军事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战争史。军队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主体,其战斗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而军事训练作为军队提高和保持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历来深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没有燕云的屏障,也没有养马地来武装骑兵,统一了中原的北宋王朝显得“先天不足”,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北宋企图通过军事训练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进而维护国家安全,而北宋军事训练的兴衰也与北宋的命运密切相关。

      北宋之前的军事训练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的兵制主体还是民兵制,即寓兵于农,无战事生产,有战事集结。为了不耽误生产,军事训练一般在农闲时节进行,这个时期军事训练特点是跟狩猎融为一体,“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左传》)。

      车兵

      其中在冬季狩猎中的军事训练最为隆重,据《周礼》记载,内容主要是:一、教士兵熟悉各种指挥信号,如、旗、鼓、铎、铙的功用;二、教士兵掌握战斗队列的基本动作,即进、退、快、慢、疏、数之节制和车战阵法;三、教士兵操练各种武器以及战车射御之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需要,“狩猎”式的军事训练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个时期军事训练开始正规化,并且以车兵为主的训练方式也变为以步兵训练为主。

      秦汉时期,除了继承前代的军事训练方法外,还出现了专门对体能的训练,具体科目有“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而且军队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朝大多数王朝均系游牧的少数民族所建,所以军事训练中骑兵占据了主体地位,由于游牧民族好狩猎的习俗,此时狩猎活动再次成为北朝骑兵重要的军事训练方式。两晋与南朝则是以检阅的方式对中央军队进行集训。

      隋唐五代时期都很重视军事训练。隋制:“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由此可见隋朝军队的军事训练,分别会在秋天冬天进行以检阅和教战法的方式进行。

      唐前期府兵的训练内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府兵的训练原则依旧是是“农隙教战”。练习的内容《旧唐书·职官志》里讲:“居常则皆习射,唱大角歌。”就是说,练习弓箭和熟悉战阵中的鼓角之声是最基本的两种训练,此外每年至少进行一两次集中训练,冬天还会进行阅试,内容有队形、骑射、步战等,军训主体以步骑为主。唐中后期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后,军人开始职业化,不用再务农,军事训练开始日常化,但军事训练的主体是依然是步兵和骑兵。

      五代时期,也非常重视步、骑的训练。后梁与后唐战于柏乡,“梁人戈矛如束,申令之后,嚣声若雷,王师进退有序,步骑严整,寂然无声。”(《旧唐书》)。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军事训练,在实战中做到上述表现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上叙可以看出,古代的军事训练的主体有一个从车兵到步、骑兵的一个转变。由于募兵制的实施士兵开始职业化,训练时间上,从以前的农闲时间训练,变为日常训练。训练内容上基本稳定,多以骑射、步战、队形为主。

      北宋的军事训练

      北宋立国后,国防形势比较紧张,继对南方持续用兵,消灭割据政权后,军事上又要面对北方强大的辽国和西北崛起的西夏的威胁。由于军队作战十分频繁,军队的军事训练也变得极其重要。

      由于东北和西北养马地分别被辽国和西夏占据,北宋十分缺乏马匹,骑兵建设相对落后,军中主要以步兵为主,因此北宋形成了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军事训练主体。

      我们先看宋军的步兵训练

      步兵首先应该具备很强的军事体能,其次是熟练掌握军事技能,最后是在队列或者集团方阵内发挥战术作用。下面我们从这三方面来看北宋的步兵军事训练。

      一、军事体能训练。

      良好的体能是一名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的古代,无论是长途行军,还是战场搏杀,都需要很好的体能。

      北宋募兵多选择身强体壮者,“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宋史·兵志》)。选了这些身强体壮者入伍后,还要对他们进行体能训练。《京东梦华录》中记道,东京中央禁军每半月均练习相扑、剑斗等项目,每日练习野战,过程中有”注坡、跳壕”(类似于现在军队里的跃障碍训练)等项目。相扑、“注坡、跳壕”等都是针对体能的训练。

      二、军事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光有体能还不行,还必须要掌握个人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各兵种使用相应武器的作战的能力。

      由于北宋缺乏骑兵,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骑兵冲击,弓弩成为最有效的武器。军队中一般是“弩居十之五,弓十之三,枪刀十之二。”(《全宋文》)。因此步兵弓弩训练成为步兵技能训练的主要训内容。

      弓弩训练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射亲”(射箭准确性)和“斗力”(拉弓的力量)。

      准确性训练是士兵训练考核的重要一环,《武经总要》规定:“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射弓步骤要求,第一步要讲究气息平和,然后把弓拉满,再瞄准射击,由近及远逐步练习准确性。同时拉弓姿势要“身前竦”,拉弓如“怀中吐月”,箭要平直。除了训练方法,军中也用射中箭靶的准确性作为士兵考核来,提高士兵弓弩训练的积极性。

      斗力训练除了平时力量训练外,也加入了考核,把挽弓力量等级加入禁军升迁要求。

      步兵弓弩训练跟前代比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不过把这种训练全部列入考核跟升迁挂钩,并且考核方式更趋于科学,大大提高了士兵训练的积极性。

      三、步兵的战术训练

      北宋的步兵战术训练主要是以“以步制骑”为目的的阵法训练。由于那时候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指挥士兵行动全凭“旌旗鼓铎”。旌旗就是阵法的眼睛,鼓铎就是阵法的耳朵。整个阵法的运转主要靠复杂的“旌旗鼓铎”运作训练和作战。

      《武经总要》中“教旗”之法,就是“旌旗鼓铎”配合应用。“视旗而动,闻鼓即战,闻铎即退。”然后与角声相合,第五声角停,旗向前挥,士兵前进;向后挥,士兵停止前进。旗向下,士兵皆置枪于地,单膝跪地;旗举,士兵皆起。第六声角停,士兵视旗语,旗举,则举枪准备战斗。

      北宋对旗鼓号令的阵法训练非常重视,并制定了“教条十六事”(就是法规),根据士兵不听号令和失误次数进行惩罚。

      我们再看看骑兵训练。

      北宋的骑兵作为步兵的辅助,除了马术训练,也基本沿袭了步军的训练方法。骑兵作战技能训练还是以弓弩训练为主,不过由于骑兵是在运动中射箭,命中难度较大,骑兵弓弩训练的重点主要在准确性上,不要求力量。

      骑兵在马上的武器跟比步兵丰富,但还是多以枪为主,在训练中主要要求骑兵在快速运动中完成刺击动作。

      由于北宋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强大的骑兵部队,北宋的骑兵也仿照了步兵的阵法训练,因为这种参照步兵的训练方式非常机械,完全丧失了骑兵的机动性特点,使原本北宋不强的骑兵更雪上加霜,多数只能当做特殊兵种使用。

      由上可以看出,北宋军事训练的总体核心特点是以弓弩兵为主的步兵专业化训练,搭配阵法,辅以骑兵训练,来使军队“以步制骑”。

      北宋军事训练的兴衰

      北宋初三朝,由于军事形势比较紧张,军队的军事训练很受重视。“讲武”作为君主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的一项活动,在宋初三朝都很受关注。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封先后两次举办“讲武”,“讲武于近郊,六军之容甚盛。”(《文献通考》)。

      宋太宗也秉承了赵匡胤注重讲武传统,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讲武于西京”,“甲兵之盛,近代无比”(《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宋真宗也延续了对军事训练的关注态度,在咸平二年(999年),举行了一次全程用旗鼓指挥的二十万军队的大型检阅,此次检阅十分成功,由此可见平时军队的军事训练有多好。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还定期检查军队的训练,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观捧日、龙骑、骁骑等军习战”(《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北宋初三朝军事训练不仅靠检阅训练,还有比较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做保障,比如优秀的精于练兵的将领杨业、杨延昭、李继隆等。还有赏罚有序严明的法令。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军事训练质量,保证了北宋初,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到了宋仁宗时期,与辽处于基本和平时期,“兵闲四十年,士不识兵革”。由于军队长期没有军事任务,日常军事训练被搁置或者应付,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对西夏战争连败三场大仗。因为长期不训练,士兵没事做,出现了大量士兵被上级私役的现象。

      面对与西夏战争严峻的形式,朝廷痛定思痛,开始重视军事训练,开封周围的禁军每天早上有检阅,同时朝廷也下令河北前线不要忽视士兵训练。西北地区更是加强当地士兵训练,并将各地经过系统军事训练的士兵调往西北边界,以应对西夏。经过调整西北边界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但京师周围的禁军由于经历战争较少,训练也是流于形式情况不容乐观。

      到了宋徽宗时期,高俅上位,对军事训练破坏很大。北宋时期京师周围可以说集中了全国的精兵,高俅主政期间,军事训练基本荒废,大量士兵成为了达官贵人的仆役,使得京禁军军事素质很差,金军南侵围城时,“兵不成行,战全无纪律”(《三朝北盟会编》)。

      在宋辽澶渊之盟前,河北驻军号称最强,之后宋辽长期和平局面,河北部队训练早已非常松散,虽然仁宗时,有韩琦、范仲淹等人尝试加强,但只是杯水车薪。到了宋徽宗时期,很多地方将领更是对训练不闻不问。

      等到金兵兵临城下,朝廷才幡然醒悟,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时,李纲曾颁布临时制定训练方法,但为时已晚,最终北宋王朝也跟荒废的军事训练一样,倒在了金兵的铁蹄之下。

      结语:北宋时期的军事训练,其重视步兵训练和“以步制骑”的训练思想,是北宋政权在自身“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即总结前代军事训练体系,又依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训练措施。它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但随着北宋王朝政治军事的衰败,与王朝命运休戚相关的北宋军事训练也走向了终点。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