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铁锅是什么诞生的?

      现如今的中餐,有各种烹饪方式,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炒菜了,而我们现在看炒菜非常简单方便,然而在古代却才只是一千多年的事情,在宋朝诞生铁锅之前,人们其实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炒这种烹饪方式的,换句话说,宋朝之前人们吃不到炒的菜。那么,宋朝之前的古人究竟吃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菜呢?

      1.宋朝之前人们怎么吃饭

      对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按照时代提出了4种没有铁锅的烹饪方法。从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火开始,烤就成了中国古代最为简单的烹饪方式,只需要一根树枝和一团火,就能够将动物的肉铺和各种蔬菜烤熟,因此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们通常使用“烤”这种简单的方式烹饪食物,而这一漫长的过程很有可能持续了数万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先民们学会了烧制陶器。由于陶器的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铜器时代,陶器也是中国普通百姓们所喜闻乐见的炊具。在当时,由于青铜的冶炼成本太高,因此在夏、商时期,青铜器是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使用的珍贵器皿。不过,不管是用青铜器还是陶器,“煮”和“蒸”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两种烹饪方法。

      由于陶器和青铜器的导热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过水来进行加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当时,即使没有铁锅,人们也能够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新的烹饪食物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烹”。据《韩非子》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烹”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烹饪方法了。不过这里的“烹”和现在的“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铁锅,因此所谓的“烹”指的是在蔬菜或者肉类之中加入动物油脂,将食物煎熟,确切的说和今天的自助烤肉有些类似。

      直到北宋时期,宋朝人开始使用煤进行冶铁,这可以说是炼铁技术的一大进步,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北宋冶铁的年产量大约是800多万斤,按照当时铁锅的制造重量来说,如果全部拿去造铁锅,也能造出100万口铁锅,正是因为宋朝的冶铁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宋朝人们才能够用上物美价廉的铁锅,从此之后,铁锅就对中国的烹饪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铁锅怎么诞生

      铁锅,是中国人厨房中的寻常之物,它物美价廉,据说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今这并不起眼的黑黝黝的家伙,在中国古代居然是远销海外的奢侈品。

      早在宋朝,铁锅已经在中国普及,正是由于铁锅的出现,才导致了宋朝美食文化的盛行。众所周知,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整个印度洋都遍布着中国航海家的足迹。在海上,中国人也要做饭,也需要用到铁锅。

      有一天,一位波斯商人上了宋朝商人的船谈生意,然后突然发现灶台上有个黑乎乎的东西。于是,这个波斯人就问:“这是何物?”宋朝商人回答:“这是铁锅,做菜用的。”

      对于这口铁锅,波斯人非常感兴趣,居然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在国外,做饭一般用煮和烧烤的方式。他们煮东西主要用陶器,烧烤干脆连容器也不用。看到铁锅,他们自然很稀奇。

      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铁锅可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显示身份的奢侈品。有些欧洲君主,还会煞有介事地将铁锅完好地保存起来,作为传家宝。

      宋朝商人见铁锅在国外非常有市场,于是便从国内大量收购铁锅,与丝绸和瓷器一起,成为中国的驰名商品。1987年,在广东附近发现的宋朝沉船——南海一号,便带有不少铁锅。

      对于蒙古人来说,铁锅更是珍贵的不得了,甚至将此物作为彩礼或嫁妆。据说,如果男子家里没有锅,蒙古姑娘都不愿意嫁。

      蒙古人以牛羊肉为食,经常需要烹煮食物,而铁锅是生活必需品,毕竟陶土器皿没有铁器经久耐用。然而蒙古人冶炼技术不过关,制造不了铁锅,所以只能向中原求购。

      但是,明政权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愿意商人出口铁锅给蒙古人。因为他们担心,蒙古人会熔掉铁锅,化作锋利的兵器。

      然而事实证明,明朝真的想多了。蒙古人自己的铁锅都不够用,还会将铁锅熔了当兵器?当时的蒙古人缺铁锅到了什么程度呢?铁锅破了也舍不得扔,一定要用牛皮补起来,凑合着用。

      如果兄弟分家,家里只有一口铁锅,那么就将一口铁锅对半分。

      由于明朝不开互市,蒙古人只能来硬的,他们四处劫掠边境的汉人,除了金银财宝,抢的最多的就是铁锅。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搞笑的情景,一群全副武装的蒙古骑兵,有些身后背着一口锅,有人用头顶着锅,然而欢乐地唱着,从草原上呼啸而过。

      到了后来,明朝和蒙古俺答汗政权和解,明蒙两国才真正实现了互市,蒙古人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买到铁锅,两国再也不用发生战争。从此两百年的明蒙战争就此结束。

      3.古代的烹饪方式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采集和打猎为生,那个时候采到的果子直接吃,抓住的猎物烤着吃,可以说只有烧烤这一种烹饪方式。而且经常因为食物短缺要到处迁徙,直到神农氏搞起了种植业,部落的生活才呈现定居的状态。虽然中国人聪明地发明了钻木取火,但很多时候遇到暴雨火源就会熄灭,下雨天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原始社会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会以生肉为食。而且吃生肉的习惯在先秦两汉时期也不罕见。

      大家还记得中学课本中的课文《鸿门宴》吗?里面就有樊哙吃生肉的桥段,不仅吃还吃的很多。可见那个时期也有人保持着原始社会吃生肉的习惯。直到后来,陶器被研制出来,人们才过上吃谷物的生活,在这之前,人们并不是不认识谷物,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吃,谷物无论是直接吃还是烤着吃口感都不太好,唯有煮着吃才是正确的,于是开始自己培养谷物,从此中国进入了农业时代。

      最初确立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指麻、黍、稷、麦、菽。先秦时期,人们的烹饪技术得到了改善,肉不仅仅用来烧烤,还可以用来烹煮,鼎就是最常用的器皿。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是“羹”,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皮蛋瘦肉粥,蔬菜粥之类的,贵族吃肉羹,平民百姓吃菜羹,秦汉时期没有炒菜,那是的菜更像是今天的拌菜。而且吃饭时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勺子,筷子用来夹菜,勺子用来吃饭,左右手交替进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吃,发现煮出来的小麦口感极差,所以直到后来有个人突发奇想把它磨碎了,和成面才发现这种吃法口感极佳。最近热播的三国大剧《大将军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就有司马懿吃汤饼的场景,那个时候的汤饼更像是今天的面片汤,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了祭祀,发明了一种叫“蛮头”的祭品,就是中间放肉馅,外面裹上面粉,后来就逐渐传为了“馒头”,但是那个时候的馒头其实是现在的包子。到了唐朝,从波斯传入了一种绿叶菜,因此今天称其为菠菜。宋代时期,人们开始越来越会吃了,铁锅出现了,人们开始学会吃炒菜。各种各样的面点应运而生。还有很多可口的零食,比如北方人常吃的糖葫芦,饮料酸梅汤等。

      到了明代时土豆和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因为好种植又高产在中国传播广泛,也正是这种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当时中国人口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辣椒也在这个朝代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食物和作料。到了清代,可以说食材极其丰富,吃法和我们今天很接近,还诞生了很多有名的私房菜,《红楼梦》中就介绍过各种贾府的菜品,一点都不输于今天人的宴会饮食。皇宫里更是有满汉全席,流传到今天。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4“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