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重农抑商”是好是坏?

      维持一个国家运转,需要财政的支撑。

      很显然,商业更能造就社会的繁荣。

      虽然古代没有经济学,但是经济规律是存在,古人不会看不到发展商业的好处。商业发展起来了,税源当然也丰富了,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会拒绝这样的好处呢?

      01

      中国古代王朝属于农耕文明,税收非常稳定,只要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王朝总会平稳延续。

      任何一个王朝灭亡了,只要重拾前朝的财政制度,就能继续造就盛世。

      农耕地带,税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来的财富总量也很大。

      但这样的财政制度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困境。

      农耕文明的财富特征是刚性太大,弹性太小。毕竟是靠天吃饭,土地上的产出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塑造了中国历史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一点,中国王朝的财政就是一种“量入为出”的财政。

      财富总量就那么大——土地就那么多,土地产出也就那么多,能养活的人自然也就那么多,不管是按人头收税,还是按土地产出收税,变化都不会太大。

      所以,一个时代对应的帝国政府的职能就只能那么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和西方古代商业社会的财政原则就不一样了。

      西方商业社会,可以“量出为入”,需要办多少事就收多少钱。

      为啥?因为商业和对外战争,完全可以在市场和战场上把花出去的钱收回来,他们的财政状况弹性很大。

      要是没有巨额商业收益的利诱,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不会冒险走向九死一生的海洋

      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大?

      王朝再强大,财政税收也是它的制约因素,有这根线牵着,风筝怎么也飞不远。

      中国人每年的收入是有限的,对外战争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所以对外扩张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搞不好王朝会就此灭亡——隋炀帝就是这样,死性不改征高句丽,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因为钱就这么多,用途也都事先定好了。所以皇帝虽然权力至高,但实际上可任意操作的空间并不大。哪怕是皇帝,也是要看菜下碟。

      02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

      量入为出、轻徭薄赋的财政制度,应付帝国的日常状态没有问题。但是,当危机到来,需要大幅增加政府开支的时候,怎么办呢?

      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悄悄生长的因素在耗尽财政资源。

      举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照顾,一辈子啥活不用干,就可以从国家领俸禄。刚开始,这一大家子吃国家财政,能吃多少钱?所以这不是个多大的问题。可是,到了二三百年后,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据徐光启推算,明代皇族每30年人口涨一倍,朱元璋的时候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涨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涨到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年间涨到八万多人。到明末,则有一百多万人。

      帝王家也没钱啊

      其实满清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到了清末时,也成了大清财政的严重负担。

      那种“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当然就不堪负担了。

      还有一种危机是外部危机,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那就要大幅增加军费。

      钱从哪里来?这也是农耕国家的刚性财政负担不了的。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可以找到这种财政上的原因。

      03

      那你说怎么办?解决思路之一,就是找到弹性的税收源头。既然土地出产是刚性的,那什么是弹性的呢?

      在农耕社会,最大的弹性收入,就是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主要指的就是盐和铁,后来又有茶叶这类成瘾性商品。

      在历史上,这些商品都是由国家专卖,原因就是它提供了财政上的弹性。

      可是这种商品也有一个难题,放在政府手里经营吧,效率实在太低,收入有限。放给民间经营,然后政府收税吧,效率是提上去了,但是危险也大增。

      毕竟,谁控制这些暴利性资源,谁就能轻松获得巨额收入。

      私人拥有巨额收入,既可能成为对政权的威胁,也可能成为豪强势力,导致社会失衡,激化社会矛盾,比如清末的盐商。

      所以,这个解决思路也不靠谱。

      富可敌国的盐商,曾经把皇帝派来查偷税漏税的钦差大臣给逼死

      有人可能会说,那既然刚性税收是一个基本困境,那就应该向西方学,发展商业,而不是像中国古代政府那么愚昧,搞了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把自己财政弹性搞得那么小,危机来了没钱花,这不是自找吗?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庞大的中国引入商业,它会引发一正一反两个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如果社会管理能力不升级,比如引入代议制,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等等,商业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如果商人不能参与政治,就不敢造富;如果没舰队的保护,商人也不敢去冒险拓展海外贸易。

      英国的海上贸易养活了海军,强大的海军保护英国商人的海外贸易

      第二个影响是,如果这套能力建设完成了,可以收上商业税了,那也就意味着社会结构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们想想,这一定是好事吗?或者问得更准确一点,在古代社会条件下,这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

      商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网络,是一种不断处于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句话很重要。

      它是一个网络,所以它就不可能单独生存。商业社会的兴衰是取决于周边环境的,取决于它在网络中的位置的。网络一变,一个商业社会的生存条件就变。

      它是一种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意味着,一个商业社会要么就在扩张中,要么就在萎缩中,它很难保持稳定。

      人类古代历史上的商业社会,发达的时候如烈火烹油,衰落的时候如大厦将倾,文明的稳定性很差。

      你看,丝绸之路上那些曾经发达的绿洲国家,著名的像楼兰古国,而今文明都灭绝了。

      再比如我们中国的那些著名的商业城市,比如扬州,原来在运河的商业网络中,极尽繁荣,但是运河一衰落,扬州的衰落就是定局。

      其实西方文明也是这样。罗马帝国的内部商业非常发达,但是一旦崩溃,就再难复兴。

      很多人都看过前些年那部著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西方大国崛起和接力赛一样,一个国家崛起之后衰落了,就再也不会复兴?——曾经划地球而治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经拥有全世界超过一半商船的荷兰,现在顶多也只是小而美的国家,与昔日鼎盛时期非同日而语。

      因为航海和商业都是复杂的协作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种复杂的协作关系一旦被战争等等强大的力量摧毁,几乎很难在原地重建,因为很难确保原来的种种复杂条件都能恢复,帝国也就由此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中。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败后,西班牙就再也没再崛起

      再来看我们中国,农耕经济虽然看起来有种种缺陷,比如上面讲的,财政的弹性非常差。但是它结构简单,生命力极其顽强。

      上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只要新王朝给小农家庭配置了土地,经济和社会结构很快就会重建和恢复,帝国也由此复兴。

      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历史延续性最好的。不管乱成什么样,总能再次复兴。

      04

      也正因为中国历代王朝都使用农耕经济的财政系统,所以重农抑商自然也就是成了皇帝们最理智的选择——我的目标是延续帝国,并不是搞创新发展威胁我统治的商业经济。

      但是带来的后果是,造成中国社会内卷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用这套财政制度很得心应手,就不会想去用其他制度,这就在制度和技术上彻底锁死了自己,不去发展农耕文明之外的经济和技术。

      中国农民千年不变的作息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从人类社会会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但是一个文明一旦内卷化,是无法自我突破这一困局的,没有外来的冲击,中国的封建帝国制度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通过农耕经济的财政体系,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汉武帝最终会独尊儒术,而之后的王朝也都选择儒家作为社会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其中一点就是重农抑商嘛。

      所以并不是我们信了儒家,所以社会才重农抑商,而是因为我们选择这样的财政系统,所以选择了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就选择了儒家。

      没有儒家,也会有其他学派提供这样的思想,帝国需要的是这样思想,而不是需要儒家,只不过正好儒家提供了这样一整套思想解决方案。

      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儒家选择了历史。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5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4“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