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地方,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来势汹汹的兵戈铁马还是毁天灭地的狂风骤雨,都没能让这座城市失去它原本有的文化光辉。作为一个历史古都,这个地方是辉煌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座城市渐渐被人们遗忘,而作为民间文化的集合整理之地,这个地方又是幸运的,它是成语发展史的见证者,这个地方就是邯郸。
说起邯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时候听过邯郸学步小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去赵国的首都邯郸游玩,看见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就想模仿他们,学他们走路。结果后来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美的走路方式,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都忘了,走又不会走,只好爬着回去了。大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不然不仅学习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给忘记了。
邯郸被誉为成语之都是有历史背景的,隋朝之前邯郸市夏五都之一,中国成语产生的现代主要在春秋至隋朝这一时间段内,中国现如今所流传的80%的成语都产于那段时期。邯郸,又称为邺城,古代黄河、漳河在邯郸交汇,自从大禹治水之后黄河改道,广袤的华北平原成为农耕社会时期中国先祖的最佳聚集地,肥沃的平原让这里变成华北平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经济文化在这里十分繁荣,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末期,赵韩魏三家平分晋,而赵国就将邯郸选定为都城,自那时起邯郸就一直担当着数百年的华北平原历史见证者。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也将邯郸设为郡县,汉朝时期邯郸也是汉朝五都之一。东汉末年,曹操开筑邺城,直至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幽州的发现使得邯郸失去了华北中心的地位。
由于邯郸的地理位置优势,民间口语的结晶——成语,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生长。成语的发展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而在隋唐之后生产力不断发展,百姓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民间文化的质量也由粗俗之语凝练成为多元素的文化形式,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口语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邯郸这座城市集中加工后的产物,邯郸当时是整个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繁荣令人惊叹。
由于在黄河改道之前流经邯郸,所以邯郸也具有神秘色彩,而传说中的女娲文化也在这里留下了蛛丝马迹,在邯郸建有娲皇宫,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它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场所之一,被誉为“华夏祖庙”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女娲使用五彩石补天就是在这个地方。
邯郸作为多朝的都城,在历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随着现代的发展,邯郸的知名度逐渐下降,国家的发展中心倾向于于沿海各都市,邯郸作为所有内陆城市的一个缩影被国家所忽略,邯郸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存在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