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译文】
赵国赵肃侯去世,其子即位为赵武灵王;设置“博闻师”的官职三人,又设左、右司过的官职三人。即位后先问候先王的贵臣肥义,增加了他的俸禄。
材料中的赵武灵王就是之后开启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那位雄主。他的父亲赵肃侯在为的时候,连续对外用兵,主导合纵打击魏国,成为当时的新霸主。所以在赵肃侯死后没多久,魏、楚 、秦、燕、齐五国联合出兵,以参加赵肃侯葬礼为名,伺机图谋赵国。但是最后无功而返。究其原因,不排除这位才登基的16岁的赵武灵王把这件事处理的很好,让五国没有找到机会。
但是赵武灵王的路还很长。而从后人的眼光来看,历朝历代,但凡是雄才伟略的君主,他手下都离不开一群顶尖人才的辅佐。而一旦君主死后,新继任的君主,面对这些有能力、有声望的老臣,往往都很难压服,势必有一段时间是主弱臣强。现在才登基的赵武灵王就面对着这样一个局面。
此时按照材料,赵武灵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赵国朝堂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提拔安插一个人,那么就要动另外一个人。在赵武灵王才登基,对各方势力不甚了解,贸然动人非常不好。所以,既然现有的位置动不了,那几新设几个位置。
为什么要设置这三个职位?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1.诱饵试探
多出来的位置,算赵武灵王的近臣,基本上天天都能和赵武灵王接触。将来一旦朝中有位子出缺,大概率赵武灵王会优先选用身边的人。
领导身边这个位置向来都是非常让人眼热,权力或许不大,但是贴近领导,能够借领导的势和权来为自己谋利。而在古代,类似的位置就太子、皇帝身边,只要卡上了这个位置,将来只要不出大问题,必然是大富大贵。
而这几个位置的出现,等于凭空多出了一块蛋糕,愿意上来分一口的,其实某种意义上算是在向赵武灵王表忠心、表态度。看上去这些职位可能权不重、位又轻、但是影响未来朝政格局。而蛋糕就这么大,想吃的人多,自然要有一番争夺和利益交换。
赵武灵王通过这这些位置的分配的过程,可以观察朝堂内部的情况。
2.权力切入
权力的体现大多数时候就是你说话有人听,你让办事有人干。如果没有人愿意听你的、愿意按照你的意思来办,那么这就叫你没有权利。
赵武灵王面对这一干老臣能不能叫的动?叫的动会不会敷衍了事阴奉阳违?赵武灵王不知道,也不确定。既然如此,那么就利用新职位的设立,安插相关人上去为自己办事。
这就像汉武帝时期分的内外朝,外朝用的不顺心,那就设立内朝,让内朝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事。这也像明朝,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皇帝想办点事比较难,那就重用宦官、提拔宦官,让宦官为自己办事。
新职位的设立,其实就是让自己的权力出手能够向下延伸。而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到相应的抵制。这个时候作为上级、领导、君主就能用超然的地位来做裁判,符合自己利益的就保护,不符合的就清除。而执行人不过是臣子,就算他输了,处置臣子就行了。
但是如果上级、领导、君主自己去和臣子争,争赢了没意思不好看,输了更丢人。
3.消息打探
从三个职位上来看,博闻师、左右司过,前者类似老师、秘书、智囊的角色,而后者类似谏官的角色。他们的设置能够为赵武灵王提供很多信息,兼有耳目的功能。
对肥义的态度又表明了什么?
肥义此人,是赵肃侯的贵臣。什么叫做贵臣?在《 韩非子》中提到“ 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意思就是,有功劳爵位高、职位高,简单来说就是位高权重影响大。对于赵武灵王而言,场面就是自己威信没立,而又有贵臣在朝,主弱臣强。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就表示对肥义的尊重。赵武灵王的考虑有这几点。
第一,表示尊重,稳住肥义。给肥义高贵的待遇,让他对赵武灵王亲近,同时顶在前面对抗其他的大臣,为自己分摊风险和压力。
第二,不过早表态。凡是先问肥义的看法,让肥义提出建议去执行,执行的好,赵武灵王和肥义都好,执行的不好那就是肥义的问题了。肥义相当于一道防火墙,避免决策错误影响到自己。
第三,多听多学。或许赵武灵王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毕竟年轻,所以少说话、多听多看就是学习的最好办法。有肥义这个贵臣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参考。
【启发】
齐宣王登基,采用了把田忌召回的方式来平衡朝政,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定。毕竟他30多岁,当太子也有多年,有一定的威信,可以这样搞。
但是赵武灵王登基才16岁,场面相似但是却不能这样做。而赵武灵王的问题其实也和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类似。就是一个年轻员工提拔之后,如何开展管理工作,尤其是管好老员工。
1.不过早过多表态,多问问老员工、骨干,觉得好,就顺势推动让对方执行。
2.对老员工、骨干给面子,以交心拉拢为主。如果有问题分歧,私下沟通。
3.培养自己人,慢慢安插到关键位置,做好后备人选。
4.构建自己的消息渠道,及时了解员工动态,知道了未必要动,但是不能做聋子、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