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这个词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最初呢它就是网络红人的简称,现在它没有固定的含义,但是它具备两个特点:博人眼球、迅速传播,那么基于这两个特点,在中国古代的人想要成为网红,需要怎么操作呢,而那些古人网红又有如此套路呢?
清朝第一网红IP
现在网红的套路就是拍照、弹幕、互动点赞。一些网红发自拍照的时候,会假装不经意间在某个角落露出奢侈品的包装袋,豪车车钥匙或者车标,著名旅游点的地标性建筑,甚至玩点机场自拍。
而这些呢,其实清朝乾隆皇帝都玩过了。乾隆可以说是清朝最大的网红,无论小说、电视剧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乾隆深知网红的套路,像什么积极互动,转发弹幕,这些都是初级阶段。乾隆点赞的方式手法独特,除了手写外,他还盖章,而且是批量生产,据说乾隆一生有1000多个章,而常用的就有500多个。
被乾隆点赞过的作品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米芾的《蜀素帖》、《富春山居图》,而后来证实这幅被乾隆疯狂点赞56次的《富春山居图》是个赝品。
皇帝想红太容易了,但如果是民间普通人想红怎么办呢?
民间人士成网红的修养
第一招:出书写故事
民间人士想红怎么办呢,有人说靠颜值,其实只有颜值没有才华和手段支撑,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古代没有网络,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书,但并不是读书越多越好,像清朝的状元我们除了翁同龢、张之洞以外,还知道谁。反而另一些人,吴敬梓,袁枚,蒲松龄、金圣叹这些人是不是熟悉多了。
这些人都是读书人,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成绩并不怎么出众,也就是秀才、进士之类的,为什么他们反而比那些壮元更出名呢?
状元们进了官场都必须低调,但要想红那就需要做一点高调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自古以来呢,最红的反而是一些文化人看不上,却又面向普通大众服务的,类似于今天的爆米花电影这样的东西,写这样的东西是最有市场的。
像《聊斋志异》这样的恐怖悬疑小说,其实就是现代言情剧的套路,一般故事都是书生遇上一个美丽女鬼的投怀送抱故事,这样的故事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而同时期欧洲也有一位走这种套路的大师,他就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文章,在现在看来读的是哲理,是人生思考。而实际上,莎士比亚的原文中结合了许多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桃色新闻。而且当时莎翁剧的票价非常便宜,相当于一杯啤酒的价格,人们当然愿意去看这样的热闹。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门出版了一本词典,来帮助现代观众去解读莎士比亚的荤段子,据这本书统计,莎士比亚作品中关于X的双关语有将近400种。
第二招:熬鸡汤
除了莎士比亚、蒲松龄这种写小说、写故事的外,还有另一种文化,也是当时的网红文化--熬鸡汤。
《围炉夜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被评为:为人处世必学之三大奇书,他的作者王永彬是一个贡生,他喜欢在冬天和家里人围着火炉聊自己的人生想法、世界观,久而久之,他便把这些想法汇编成册,熬成一锅传世鸡汤。到了咸丰年间,这本书成了畅销书,几乎人手一册。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这段话讲的就是人啊,要珍惜时间,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啊。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善良,不能为了利益丧失良心,要走正道,要学圣人。
这和我们平时经常看的一些打着人生哲理、处世哲学的头衔,熬着鸡汤的博主输出的是同一种东西。
第三招:美食博主
继苏东坡之后,中国历史上在美食领域真正称得上大有作为的就是袁枚了,他的《随园食单》至今还受到人们的追捧。
而他最出名的生活方式就是围绕美食写书,他不仅写书出售,还自己开设私人厨房,每天限量供应。他买了江南一个破败的园子,改名为随园,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
他还写一本书从美食、烹饪方法、餐具各个维度来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对当时国内很多地区的美食进行点评鉴赏,林语堂先生曾用英文向西方世界评介袁枚:“伟大的诗人和学者袁枚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来讨论烹饪方法。
《随园食单》由基础理论知识和菜谱两部分组成,重点体现了食馔审美思想。菜谱中包括海鲜、江鲜、特牲、杂牲等十二个方面,从饮食理论讲到操作方法,将中国古代美食理论与饮食思想进行了结合。书里一共记了三百多种名菜,包括原料、做法,至今仍极具参考意义。
他讲的是美食,输出的却是中国文化,这不就是现在最火的网红李子柒的套路吗?
在没有车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古代,要想成为红人,那门槛比现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说,有些事你以为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也许是古人玩剩下的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