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除了杨广,还有哪些人参与过京杭大运河的开挖?

      京杭大运河跟长城、坎儿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奇迹,是很给中国人”长脸”的历史文化名片。在这张名片中,有运河水2500年舒缓悠扬的吟唱,有运河边郁郁葱葱的杨柳风情,更有运河中欢快的船和船里昂扬的人。

      邗沟上的夫差。公元前486年,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当政第十年,为了北上伐齐、中原争霸,夫差在蜀冈之上筑邗城(今扬州),在蜀冈脚下挖沟,用“举锸如云”的举国热情,开凿了一条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水道—邗沟,这条沟是大运河的肇端,夫差也就成了挖下“大运河第一锹”土的人。尽管后来夫差伐齐走的是海路和陆路,没有走河路,但他挖下的这条沟,贯通了长江、黄河与淮河,使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影响辐射到了长江流域,加速了中国南北融合的进程。而且扬州、淮安两座名城因修邗沟诞生兴起,从此点上说,夫差功莫大焉!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

      其后历朝历代对邗沟多有修缮,隋唐两代对邗沟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扩道,宋代则进入了工程修筑和运输管理的鼎盛期,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运河船运日益繁盛。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运河上的隋炀帝。如果说夫差的征伐意识开了大运河的头,那么1000多年后的隋炀帝杨广,出于控制江南、保障中原补给的战略谋划,在大一统帝国的宏大疆域内,在夫差、曹操等人挖沟的基础上,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挖沟运动。605年至611年, 隋炀帝组织浩大人力先后建成通济渠、邗沟(疏浚)、永济渠、江南河,加上原先修好的广通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多条支流的运河体系建成,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南粮北调最重要的运输通道。

      隋炀帝杨广

      只可惜隋炀帝杨广修运河修得太急,几年时间征用数百万民夫,不恤民力,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隋朝乱世开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成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成了杨广骄奢淫逸、昏庸腐化的佐证,“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运河修好后,隋炀帝曾乘着龙舟,率领着皇后妃嫔、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先后三次巡游江南,最后死在了江都(今扬州)

      将运河改道的元世祖。隋唐宋三朝,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开封一带,大运河相对应地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拐弯的南北运输线。到了元代,帝国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大都(今北京),运河绕行洛阳的路线已不适合。于是,1283~1293年,雄才大略的元世祖忽必烈组织人力,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将运河截弯改直,弃洛阳而直至北京,全长1797公里,比隋代缩短了900多公里。

      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建成后,漕运行船可以直接到达积水潭,如今的积水潭、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了大运河的终点,百船聚首,千帆林立,一派繁盛景象。岸上遍布旅馆、酒楼、茶肆和各种商店,行人如织,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宛如江南秦淮,正如诗云“十里藕香连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关于通惠河的起点,历来存有争论,主要有白浮泉、瓮山泊、积水潭三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也都有相关史料依据,笔者无从考证,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修建通惠河蕴含的灵秀匠心,彰显了郭守敬的博学机巧,使漕粮运输真正做到了水路直达,不用再搬粮上岸,转换航道,由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多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运用。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运河水潺潺,承载着许多人的故事,夫差、杨广、忽必烈这三位帝王与大运河的命运更为息息相关,他们的决断促成了运河生命体三次大的升华,他们的韬略决定了运河的走向风貌,他们的豪情尽融于汩汩运河水中,汇聚成一曲大河南流、大河北流、大河东流、大河西流的协奏曲(运河水流方向呈多样性),至今仍在浑响,相信在现今和将来会更加浑厚高亢绵长!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4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0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1“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2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3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6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7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8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