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故事

    被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当时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让后人艳羡不已,很多人更是后悔自己“生不逢时”,为何不是出生在当时那个文人雅士层出不尽的魏晋时期。然而当时的文人雅士也有他痛苦的一面,我们在探寻魏晋风度的同时,不得不追问:“乱世中的文人雅士,到底在追求什么?”

      魏晋风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曹魏的灭亡

      曹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在那个“谋士多如狗,猛将遍地走”的年代,天下主要被三股政权把持:曹魏、蜀汉、孙吴。而三国末期,曹魏政权灭亡,胜利的果实由司马家族摘得,司马炎废除魏元帝后,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至此曹魏王三国时期结束,中国进入晋朝。

      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朝廷腐败无能,官宦外戚争权,农民苦不堪言,因此爆发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之乱。黄巾之乱时期,董卓作战勇猛,稳定了当时的局面,但是董卓不甘心只做一个臣子,于是他控制了当时的皇帝,专断朝政,威慑天下。后来各个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最后在王允的设计之下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汉献帝趁机东逃,中途被曹操迎回许昌,改元建安。曹操表面上对汉献帝俯首称臣,背地里却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了很多竞争对手,这其中就包括袁绍。曹操凭借这一计策逐渐稳定住了北方,掌握了大片疆土。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败给了孙刘联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时期。不久以后,刘备亦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在三国后期,蜀吴联手对抗曹魏,而曹魏内部的权力不断的被司马家族掌握。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废除魏元帝,建立晋朝。公元280年,司马炎发动晋灭吴之战,孙吴灭亡,三国时期就此结束。

      晋朝的混乱局面

      历史上的晋朝主要分为东晋和西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

      在司马炎继位后的十几年,国家度过了一段和平时期,可当晋惠帝继位以后,朝廷又动荡了起来。而晋朝的动荡局面,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埋下了祸根。

      当初,司马氏之所以能够掌握政权就是因为取得了士族阶级支持,而西晋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王朝。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司马氏能够更快的稳定住局面,获得王权。而坏处也很明显,世家大族对于司马氏并不会像其他朝代的大臣那样忠心,很可能会颠覆朝政。

      很显然,作为当时统治者的司马炎,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采取了一项政策:大封同宗子弟为王。

      这项政策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众多的同姓王有效地遏制了士族的野心,使士族颠覆朝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然而司马炎万万没想到,这些同姓王,同样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于是,在皇后贾南风的干政下,晋朝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让晋朝元气大伤,国家各方面实力大幅度减弱,而内迁的各民族趁虚而入,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除了人祸就是天灾。据统计,魏晋200年间,黄河长江流域所遇到的灾害就多达304次。自然灾害让当时百姓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连年的战争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

      可以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恐怖的年代。当时民间的灾难,相比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都有过之而不及。

      “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举族而丧。”(《后汉书·五行志五》)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七哀诗》魏晋 · 王粲)

      从汉末到魏晋,文人雅士一方面被笼罩在自然灾害和战争造成的大规模集体死亡的恐惧中,另一方面,他们伴君如伴虎,随时准备着伸出脖子迎接统治者的屠刀。

      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逐渐培养出了一种另类的处世之态——魏晋风度。

      嵇康、何晏拉开魏晋风度大幕

      说起魏晋风度我们不得不提嵇康何晏二人,可以毫不夸大的说,他二人拉开了魏晋风度的大幕,这才引得后来文人雅士的争相效仿。

      嵇康——啸咏山林的放荡者

      嵇康年幼好学、博览群书、天资聪颖,后来娶了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儿长乐亭主,因此官拜郎中。

      他本应有一个很好的前途,只要他在朝廷中能够八面玲珑,圆滑处事就可以平步青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他保持自己的风度,最后因得罪钟会,遭其构害,年仅三十九岁,就一命呜呼。

      嵇康本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因看不惯朝廷中的蝇营狗苟,而选择隐居山林,安稳度日。

      身居山林的嵇康整日啸咏,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放荡不羁,傲世凛然。除此之外,嵇康还喜欢读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和阮籍等人组成竹林七贤,共倡玄学新风,煮酒论道,好不快活。他所推崇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时代新风,被很多人争相效仿。

      嵇康鄙视朝廷,不喜做官。他当时的至交好友山涛,接受了朝廷的邀请,前去做官,所有人纷纷向山涛祝贺,唯有他送去了《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绝交书里,嵇康说:“我经常会非难成汤、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加上性格倔强,说话轻率放肆,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些一定为世俗礼教所不容。”同时,他还说:

      “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

      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果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

      嵇康刚正不阿,从不溜须拍马,趋炎附势。当时的司隶校尉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他也颇喜欢舞文弄墨。有一次,钟会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想要请嵇康点评,可嵇康压根就不让他进门。钟会无奈只好隔墙把读书笔记扔了过去,没过一会儿,读书笔记又被扔了回来,原来嵇康根本就懒得看他的文章。

      钟会不死心,过了几天又跑来找嵇康,嵇康酷爱打铁,正在和向秀一同打铁。钟会见人家在忙,于是在旁等候,一等就是一整天,谁知嵇康压根就没停下来的意思,无奈钟会只好转身离去。临走前,嵇康嘲笑钟会:“你听到什么消息跑来的?又看到什么东西离开了?”钟会怨恨地说:“听到我所听到的消息所以来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走了。”

      因为这两件事,钟会记恨上了嵇康,后来钟会利用嵇康朋友犯罪的事将嵇康牵连进去,司马昭听信了钟会的谗言,就把嵇康杀了。

      临死之前,嵇康做了三件事:第一,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山涛;第二,叮嘱自己的孩子不要学自己,要懂得人情世故;第三,在行刑之前,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何晏——喜欢嗑药的粉面男神

      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因父亲早逝,曹操娶其母尹氏,对他也宠爱有加。后因和曹爽亲近,被司马懿株连三族杀害。

      可以说,何晏是真正的粉面男神。一年夏天,皇帝曹睿想要看看这位民间传言的粉面男神是否名副其实,于是大热天的便赐予他热汤饼,还不许别人在旁扇风,何晏吃的满头大汗,不停的用袖子擦,面色却越来越白皙红润,曹睿惊讶:果然是纯天然的粉面男神。

      何晏虽不是晋朝人,但说到魏晋风度,绕开谁都不能绕过他,东晋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与另两人称为“正始名士”。何晏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何晏热爱老庄,喜欢玄谈怪论,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请一帮人在家里开辩论会。他认为礼法规矩根本就是没用的东西。自由散漫、万物皆无才是人生真谛。他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

      还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如此高深的道理一套一套的,往往让听他讲话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此之外,何晏还是我国历史上率先服用五石散的人。苏轼说过:“世有食钟乳、鸟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不仅苏轼这么认为,鲁迅也在其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多处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导服用的药物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据史书记载,它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除了治病以外,多次服用还能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幻觉。对于当时迷信老庄的人来说,五石散多次服用可以羽化成仙。

      但,是药三分毒,五石散多次服用后皮肤会热燥干裂,必须以吃冷食来散热,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但是仅仅靠“寒食”又是不够的,必须奔走发散。有的人难以忍受,就去卧冰。此类举动称之为“行散”。再加上皮肤变得很敏感,怕疼怕刺激,所以,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通常穿薄而旧的宽衣,轻裘缓带、宽衣大袖。

      如果说魏晋风度分偶像派和实力派的话,在北暮看来,何晏绝对是偶像派的代表——何晏的吃药和香艳、嵇康的咏啸和怪诞,此两者堪称魏末晋初之绝响。

      嵇康、何晏二人作为魏晋风度的开创者,是他们拉开了魏晋风度的大幕,这才引的后来人争相效仿。

      当然,除他们二人以外,当时还有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在那个年代,有的人喜欢纵情山水,有的人酷爱服药饮酒,有的人不拘礼节,有的人超然物外。正是这些魏晋名士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这才铸就了魏晋时期别样的风度。

      文人雅士的痛苦之路

      对于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来说,他们既是潇洒的,又是痛苦的。

      痛苦之一:性命之忧

      《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天灾人祸让当时的文人雅士饱经考验,生命无常、命运多舛的现实,促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人生短暂,生命可贵,如何全身远害、尽享天年成为当时士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世人”,死亡的幽灵始终相伴左右,以至当时名士时常发出忧生之嗟:“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如此,其痛苦、抑郁、焦虑可见一斑。

      痛苦之二:信仰缺失、思想重构

      魏晋时期,政权朝不保夕,国家不得安稳,百姓的生活没有任何保证,同时跟随国家分崩离析的还有思想的大厦。

      在此之前,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经典,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个局面被打破,儒家思想受到质疑。与此同时,玄学——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潮开始诞生。

      连年的战争让文人雅士们流离失所,儒家思想的分崩离析让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信仰缺失,思想重构的他们追随着一个又一个王权,然而不得重用的他们在精神压抑和人格扭曲之下只能坐而论道、体悟玄学、张扬个性、放浪形骸。

      痛苦之三——前途迷茫、方向不明

      魏晋动荡的社会环境,让当时的文人雅士对自己将来的命运根本无法掌控。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让一些文人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亮出自己的态度。然而当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时,又何尝不是陷入另一个漩涡之中呢?

      他们不知何去何从,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选择都是那样的艰难和痛苦,于是在这样的选择之下,有的人装疯卖傻,有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人幻想着做一名隐士,从此过上田园的生活。

      阮籍借酒浇愁,途穷而哭便是当时文人雅士的最好写照。也许阮籍的途穷并不是无路可走,而是真正的没有方向。

      痛苦之四——身居高位,寂寥难消

      也许战争和灾难,让大部分文人的前途一片渺茫,可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也让一批魏晋士人可以平流进取,萌祖上福音即可衣食无忧。

      然而,物质的满足丝毫无法消解他们精神上的空虚,他们看似潇洒旷达行为的背后,无不透露出落寞和无奈。

      文人雅士的追求之路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看似潇洒的背后,其实是无边的痛苦。在这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并未沉沦。而是不断的寻找,不断的追寻生命的真谛。于是,在这追寻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当下的痛苦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魏晋风度”。而这其中正包含着他们的追求。

      追求之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他们虽然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可他们对于生命仍然格外珍重。

      当时的文人为何要服用五石散?因为据说这药不仅可以美容,还可以延年益寿。如此可见,当时的文人希望能够健康的活着,并且活得更加充实、长久。

      对于生命他们也格外的尊重,即使是那些毫不相干甚至是自己曾经的仇人,他们也会对逝者显出无比的哀婉和叹息之情。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 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语·伤逝篇十五》)

      追求之二——崇尚自由,任性而为

      魏晋文人,不仅在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追求生命的质量。于是他们任性而为,无拘无束。例如,王子猷访戴安道。

      在一个大雪的夜晚,王子猷忽然想拜访一下自己的好友戴安道,然而自己却在外面划了一夜的船,人们问他原因,他说:我本来就是趁着兴致去寻找戴安道,我划船一样尽兴,又何必去见戴安道呢?其任性而为的特点一览无余。

      “王子猷欲访戴安道,夜划船,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如此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刘伶经常醉酒在家裸体,阮籍不顾世人讥讽独与嫂话别等,都体现了当时文人们任性而为、放浪形骸的特点。

      当时的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过一种自由自在舒舒服服的生活,这成为了他们的另一大追求。

      追求之三——保持本真

      魏晋士人可谓是典型的为自己而活。他们追求本真本我,敢作敢为,张扬个性,活得洒脱而精彩。

      他们爱憎分明,不虚伪不做作,比如说阮籍看到喜欢的人往往以“青眼”相视,而看到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对。这种接受自我、肯定自我、活出自我的做法透出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孤傲,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处事的追求。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世说新语·品藻》)

      追求之四——参玄悟道,追求超脱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面对残酷的现实,魏晋士人可以超然面对生命的短暂,可是他们却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于是他们三两聚集,一同参玄悟道,共同追寻生命的真谛。有时双方争论不下时,甚至达到了恶语相向,相互谩骂的程度,如此可见他们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世说新语·文学》)

      暮有话说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活在那个最坏的年代,同时,他们又是自由的快乐的,因为他们在当时有着自己的追求。痛苦与追求就仿佛魏晋风度这枚硬币的两面,文人雅士们不断地掷着硬币,在痛苦中坚守自己的追求。

      人生易逝,时不我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去追寻人生的价值,如何在矛盾与困境中实现自我的意义,如何在悲剧的人生中,尝到喜剧的味道,这是魏晋文人雅士的魏晋风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如今我们所要学习的东西。

  • 热点推荐
    01商朝皇帝姓什么?02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哪里来的?0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04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05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06“外蒙”和中国是什么关系?07戴季陶有几个儿子?08河西之地是哪里?09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10“禅宗”是怎么形成的?11明清时期知县老爷之下还有哪些官职?12“黄巢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13东胡族起源于哪些?14绵竹是个怎么样的城市?15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16监狱是怎么出现的?17安澜园是什么地方?18外蒙古是怎么脱离中国的?19古代的“鞋子”有哪些称呼?20护城河的发展历史!护城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