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过凇沪会战的过程,就会对日军军舰猛烈的炮火留下深刻印象。经常有一个师拉上去后才几个小时就伤亡过半的记载,这就是日军军舰造成的,中国军队固然英勇奋战,领导层的意志也很坚决,可是这样拿人命去填也挡不住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装备差距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19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这样中国政府就无法在上海修筑坚固的永备防御工事,本来就敌强我弱,再连防御工事都没有,这城市还能守的住吗?实事求是的说,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之后,上海就不是能用兵的地方了,可是老蒋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且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干预,一定要在上海打这一仗,结果洋人坐视不管,失败是必然的,不过这也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这个根据当时的环境是没有可能,但不排除有人为的因素占有多数。首先是军伐势力不统一,人民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好。像淮海战争就充分利用好了。其次是党派之间还是有所顾虑,没有全民全部力量投入战争。最后是资源的补充不够及时,过于被动。